小松树和大松树(第二课时)类别:小学语文一、教材依据《小松树和大松树》是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风伯伯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骄傲自大的行为。故事告诉我们,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二、设计思路《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课文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骄傲自大的行为。从三维目标出发,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1、感情诵读小松树和风伯伯说的话,在教师导读中习得读书方法,学会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学会思维。2、在诵读中体会小松树的盲目自大,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3、在诵读中享受阅读的乐趣。为了完成这三维目标,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我设计了以下几点:一、“趣”字先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是颠朴不破的真理,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趣”字洋溢于课堂,是每个老师都要动的脑筋。在新课的开始,我出示小松树和大松树的图片,让孩子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然后再请小朋友把它们送“回家”。接着我询问过渡:哪些同学爬过山?当你爬到山上,能看到什么?在山上的楼房和在平地上看到的楼房,有什么不同?一步一步将孩子们领入情境之中,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二、联系生活,实现情感迁移。建构主义认为,孩子总是带着一定的生活知识经验、情感体验参与阅读。在此基础上构建新的对文本的解读。因此,阅读教学中,孩子的生活知识经验、情感体验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同学们,小松树为什么会感到惭愧呀!这一设计,就是再次的让学生理解“小松树看得远,那是因为大山爷爷把它拖起来的。”一方面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基于文本,体会到小松树知道错了,感到十分的惭愧。教师要基于基本语义层面,结合指导学生感情朗读,适时点拨,将文本与孩子的生活知识经验、情感体验“链结”起来,这对理解文本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理解风伯伯的话,知道小松树为什么惭愧地低下头。(3)以读为主、自读、品读、表演读、感情朗读,通过多种方式的读理解-1-课文内容。四、教学重点:指导阅读小松树和大松树两种不同的表现,学生通过朗读语气和表情的变化加以体现,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受。五、教学难点理解风伯伯对小松树说的话。六、教学准备图片七、教学过程一、学情调查1、请学生把课前写好的学案拿出来。2、教师对学生提出有关学案中的题目,让学生解答。如有困难,师生共同解决难题。二、学习板块(一)(一)合作探究——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学习引导:1.出示图片,学生上台贴图。师:(出示两张图片)这是两棵松树,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生:我发现一棵松树高,一棵松树矮。生:我发现一棵松树长在山脚下,一棵松树长在山顶上。生:我发现一棵松树长得粗,一棵松树长得细。生:我发现一棵松树大,一棵松树下。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课文中的“小松树”和“大松树”的家分别在哪儿?谁能把它们送回家。(指生上台贴图)2.教师引读:山上有一棵小松树。山下有一棵大松树。(二)展示交流⑴多种促读手段、形式、朗读第一自然段。师:老师读完了,现在就请你们自己试着读读第一自然段,体会、体会应重读这段哪些词语?生:我想应该重读“大”和“小”。生:我想也可以重读“山上”和“山下”。⑵小组内自由练习朗读。⑶询问过渡①哪些同学爬过山?当你爬到山上,向下看去,能看到什么?②在山上看到的楼房和在平地上看到的楼房,有什么不同?③站在高高的山上,看看优美的景色,这时你的心情怎样?⑷四人一小组共选一个问题讨论后,推举一人回答。设计意图: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画,了解图意,从而理解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其中,努力让学生感受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乐趣,从而激起学生阅读的欲望产生了学习的动力,能更好的在-2-读中感悟课文。三、学习板块(二)(一)合作探究——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