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群文阅读教学模型的建构——以写人记叙文的阅读教学研究为例德阳市第八中学八年级校本科研课题组【问题提出】初中语文教材是文选型教材,是以单元为单位组元进行教学的。其中记叙文是很大的一类文体,而记叙文中,又以写人记叙文最多最为复杂。现就人教版初中语文写人记叙文单元及相关课文作一梳理:七下:第三单元11.邓稼先1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13.音乐巨人贝多芬14.福楼拜家的星期天15.孙权劝学七下:第五单元21.伟大的悲剧22.在沙漠中心23.登上地球之巅24.真正的英雄25.短文两篇(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八上:第二单元6.阿长与山海经7.背影8.台阶9.老王10.信客八下:第一单元1.藤野先生2.我的母亲3.我的第一本书4.列夫·托尔斯泰5.再塑生命九上:第三单元9.故乡10.孤独之旅11.我的叔叔于勒12.心声九上:第五单元17.智取生辰纲118.杨修之死19.范进中举20.香菱学诗九下:第二单元5.孔乙己6.蒲柳人家7.变色龙8.热爱生命如此众多的写人记叙文,在教学时有没有一个基本的规律可循?是不是还是按记叙文的“六要素”进行千篇一律的解读?有没有一个切实高效的阅读突破口?我们在长时间的教学探索中,发现了一个简单高效的教学模型,也就是此类记叙文阅读的基本框架——人、事、情。【课例呈现】A、详细课例以人教版八上第二单元每一课《阿长与<山海经>》为例,来谈谈本单元群文阅读教学模型的建构。而这种建构,首先要进行文本资源的整合。而整合,余映潮老师所倡导的“板块思路”是最有效的武器。本单元的群文教学可分为四大板块,一、品人——人物基本信息的提取;二、品事——人物主要事迹的提取;三、品情——人物情感的探寻;四、语言文字的学用及其它。前三模块是基本、共性的,第四模块重在知识的积累。现作分别阐述。一、品人——人物的基本信息主要人物:阿长姓名:无名无姓。大家客气地称呼她“阿长”。“我”平时叫她“阿妈”或“长妈妈”。阿,在中国南方用于人名前,有亲切的意味。这个称呼的由来,是补上任保姆的缺、大家的习惯叫法。作者用大量的文字介绍她名字的由来,无非是告诉我们这只是一个很普通的人,在他们家中只是一个可有可无无足重轻的下人而已。身份:女工,或称保姆。这一身份连同她名称的介绍,暗示了其地位的低下,同时也决定了人物的性格和命运,是全文展开的起点。长相:“她生得黄胖而矮……生得不好看,况且颈子上还有许多灸疮疤。”这些外貌描写,至少透露出了两方面的信息:一是长妈妈生活不好,营养不良,因而面带菜色,身体浮肿;二是长妈妈长期劳累多病,经常脖子痛,所以才有那么多的灸疤。身世:她“有一个过继的儿子”,是“青年守寡的孤孀”。这一身世的补写,暗示了她命运的不幸。所有这些,写出了长妈妈是一个社会地位低下的人,一个劳累多病的人,一个有着不幸命运的人。在此情此景之下,她能为我买《山海经》,就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可以说,这些看似漫不经心的闲笔,为写她的“伟大的神力”蓄足了势。正是因为她是这样的人,她做出的事才能惊天地泣鬼神,尽管是在我的眼里。2其他人物:我(作用:线索人物,陪衬、见证主要人物);远房的叔祖(作用:引出《山海经》)二、品事——人物的主要事迹写长妈妈大大小小有八件事,最后一件才是买《山海经》,作者为什么要如此罗嗦地写,且让我们先一一进行梳理。1.谋死隐鼠因在《朝花夕拾》的第一篇《狗·猫·鼠》已有交代,所以略写。从这件事上,也可以看出长妈妈有一种小人物的狡黠——也就是把她的踩死隐鼠嫁祸于猫,猫又不会讲人话,无可对证,可见她的小聪明。当“我”知道真相后,“我”对她的情感是憎恶。2.搬弄是非“我的家里一有些小风波,不知怎的我总疑心和这‘切切察察”有些关系。”这是她性格上的坏毛病,“我”对她是讨厌的。3.打小报告“又不许我走动,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就说我顽皮,要告诉我的母亲去了。”动不动就打小报告,这是小孩子最讨厌的事。4.睡相不好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长妈妈一到夏天,睡觉时就“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对此“我”很讨厌。这件事写得很详细,人物形象呼之欲出,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