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结构与货运》课程教学改革工作总结一、课程改革背景《船舶结构与货运》课程是航海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国家海事局无限航区三副适任考试必考科目。本门课程我院于2005年开设以来的10年间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最初阶段(2005-2007年),课程理论性强,实践内容少,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普遍反映难学、难懂,用人单位也反映学生普遍动手能力不足;探索阶段(2007-2009年),本阶段对课程进行尝试性的改革,降低课程理论难度,加大实操课程时间,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改革阶段(2009-2011年),该阶段的课程围绕着航海技术专业“三岗递进、课证融合”的模式,以“保证货物运输安全”的能力目标全面采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对课程内容、课程目标、教学组织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改革。修改完善阶段(2011年-至今),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以下简称“新公约”)于2012年1月1日生效以来,国际海事组织对于船员的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高职教育的改革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各种项目化教学改革、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工学结合的教育教学手段,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的开发和应用,在线课堂、信息化课堂的建设都为高职教育的改革提供了方向和思路,这些模式和手段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为高职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平台,本课程以此为契机,近三年来进一步修改和完善课程改革方案并加以实施,至目前为止,课程改革已初见成效。二、课程改革思路与措施1.课程改革目标:以校企对接为基础,通过调研分析新公约下国际航运界对船员能力的需求,确定课程的岗位适任能力,最终以学生的岗位适任为目标,查找以往课程体系中存在的不足,对课程结构体系、课程内容、课程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改革和完善。2.课程改革思路与措施:1)校企合作,共同确定课程目标:校企对接,共同分析新公约下国际航运界对船员海上货物运输能力的需求,确定本课程的岗位适任能力,根据岗位适任能力重新确定课程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2)依据课程目标对课程结构及内容进行全面重组:根据校企共同确定的课程目标,按的人才培养方案,将海上货物运输课程模块重组为“三岗递进、课证融合”照航海技术专业能力递进的课程体系,按海上货物运输的能力要求确定出实际的货运工作流程,按照工作流程选取典型的工作任务作为教学内容,实现工学结合下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重建。3)以提高教学效果为目标,改革教学模式及考核方式:根据重新构建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内容选取并确定合适的课程教学模式、教学手段以及相应的考核方式,不盲目追求教学模式的改革形式,而真正注重实际应用的效果和学生职业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4)为满足教学做一体化的需要,创造并改善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以实际的教学做一体化需要为出发点,与企业联合,对已有的教学条件进行改善,同时为满足相应的教学模式开发并创造有利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全面立体的学习环境和有效的学习平台。图1-1课程改革思路三、课程改革措施1.单一教学目标的确定改革为校企合作,共同确定课程教学目标根据我国新公约下船员资格证书考试制度要求,航海技术专业采用“三岗递进,课证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本课程属于支持级(操作级/管理级)岗位,对应船舶结构与货运证书考试。因此通过与企业合作,对船舶三副岗位职业能力分析,结合专业培养目标,确定本课程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2.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内容选取改革为根据实际船舶货运的工作流程优化课程结构、依据典型工作任务确定教学内容通过与资深航海专家依据本课程岗位群所对应的职业能力分析,为履行海上货物运输的职能,本课程须使学生理解海上货物运输中船舶和货物的基本知识、掌握各种货物运输中装载、积载、系固、航行维护、卸载五个环节的具体工作任务、技术要求、工作流程等,从而选取了典型的工作任务,进一步在航运企业参与下,与海事局航海专家分析研究,确定基于船舶货运工作流程的教学内容。图1-2船舶货运工作流程的确定思路图1-3优化后的课程结构图3.传统的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全面改革为以学生为中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