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苏东坡居士故事趣闻【一】苏东坡在江北瓜州任职时,与一江之隔的金山寺主持佛印禅师经常谈禅论道。一日,东坡自觉修持有得,便撰诗一首,派遣书僮过江,送给佛印禅师印证,诗云:“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禅师看过之后,拿笔批了两个字,就叫书僮带回去。苏东坡以为禅师一定会赞赏自己参禅的境界,急忙打开禅师的批示,只见上面写着“放屁”二字,不禁无名火起,立即乘船过江找禅师理论。船快到金山寺时,佛印禅师早站在江边等着苏东坡,苏东坡一见禅师就气呼呼地说:“禅师,我们是至交道友,我的诗、我的修行,你不赞赏也就罢了,何必骂人呢?”禅师若无其事地说:“我骂你什么啊?”苏东坡于是将诗上批的“放屁”二字拿给禅师看。禅师呵呵大笑道:“哦,你不是说‘八风吹不动’吗?怎么‘一屁就打过江’了呢?”苏东坡听罢,惭愧不已。在古代的俚语中,“鸟”字有个意思不雅,东坡拿它跟佛印开玩笑。他说,古人常将僧与鸟在诗中相对,比如,“时闻啄木鸟,疑是叩门僧”,还有“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我佩服古人以“僧”对“鸟”的聪明。没想到佛印却从容答道,这就是我们何以“僧”的身份与汝相对而坐的理由了。还有一次,苏东坡与禅师坐而论道,东坡突起玩心,对禅师说:“大师,你知道此刻你在我眼中像什么吗?”禅师说不知。东坡说:“在我眼中,你就是一堆牛粪。”谁知大师并未大怒,反而莞尔一笑:“恰恰相反,在我眼中,你是一朵鲜花。”东坡乐不可支,回家把这事得意地跟小妹谈起。苏小妹说:“哥哥啊,你以为你占了便宜么?”东坡不解:“不是吗?我骂他是牛粪,他不好意思生气,只得赞美我是鲜花了。”小妹说:“不对啊哥哥。佛家有云,心中有即眼中有,你看他是牛粪,是因为你心有牛粪,他看你是鲜花,则是因为他心如鲜花啊。”苏东坡满面通红。众所周知,苏东坡乃北宋文豪,诗词大家,他才华横溢,英气逼人,在文学史上可算是一位独挡一面、玉树临风的佼佼者。但就是这样一位出类拔萃的人物,也不免会有满脸羞惭的时候。古时冯梦龙的“三言二拍”里曾提到当时民间有俗谚云:“势不可使尽,福不可享尽,便宜不可占尽,聪明不可用尽。”苏轼是何等聪明,却在自鸣得意时栽倒在聪明面前,失却了面子,收获了羞愧。事件未必是真,如果是杜撰,也许编造者是想告诉我们,即使名满天下的巨星,也还是有个性上的不足,也有知识上的欠缺,因此,为人谦虚为要,切不可狂妄,目空一切。名人的公众形象非常重要,他们身上承载的更多是道德,法律,舆论的诸多范畴。作为名人,应该自尊自重,应该虚怀大度,应该谨言慎行,给人们一个垂范的作用。而我们普通人呢,更应该收敛自己的小聪明和狂妄之心,要知道:“强中自有强中手,莫向人前满自夸。”有一次,苏轼对刘贡父说,他与其弟学习制科时,曾经享受过“三白”之餐,吃得很有滋味,并一直认为,世间再没有什么能比得上它。刘贡父好奇地问,这到底是一种什么食物。苏轼说,它就是一小撮盐,一碟子白萝卜,一碗白米饭。贡父听后,大笑。过了一段时间,苏轼接到刘贡父的一张请饭帖子,上面写着一个由三个“白”字组成的字“皛”,说要用此来招待他。苏轼不明其意,只是心想,贡父读书很多,这必有出处。及至赴食,见案上所设,惟有盐、白萝卜和白米饭,这才猛然省起,这是与他开玩笑,要他吃“三白”饭。但他不露声色,拿起筷子来就吃,而且吃了个一干二净。饭后,苏轼骑马将行,对刘贡父说,明天再会,到时我将要请你“毳”饭。贡父知道这是个玩笑,但不知毳饭将为何物。出于好奇,第二天贡父如期而至。二人谈论过午,始终不见饭来。贡父饿得受不了了,要苏轼开饭。苏轼说,再稍等等。如此这般者再三,苏轼总是以再等为答。直到贡父说,我实在饿得不能再等了。到这时,苏轼才缓声说道,盐也毛白萝卜也毛,饭也毛,这不是毳是什么?(“毛”即“冇”,方言“没有”的意思),贡父捧腹说,就知道你要恶作剧,但没想到会来得这么快。苏东坡这样“报复”之后,请他吃了一顿盛餐。苏东坡当年任凤翔府判官时,结识了一个叫章惇的朋友。有一次,他们结伴旅行,路过一处叫黑水谷的地方时,碰到一条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