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设计届高考地理复习第一章行星地球第5讲地球的自转运动及其地理意义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1~2题。1.当地球公转由D向A运动的过程中,我国出现的文化现象是()A.吃月饼,共庆团圆B.荡秋千,踏青插柳C.放鞭炮,守岁迎春D.望双星,鹊桥相会2.在地球公转由B向C运动的过程中()。A.北半球白昼变长,但短于夜B.南半球白昼变长,并长于夜C.北半球黑夜变长,但短于昼D.南半球黑夜变长,并长于昼解析依据太阳直射的半球可判断,A为北半球夏至日,C为北半球冬至日,B为北半球秋分日,D为北半球春分日。当地球公转由D向A运动时,为3月21日到6月22日“,荡秋千,”踏青插柳为端午节,符合题意。当地球公转由B向C运动时,太阳直射南半球,且向南移动,南半球昼长夜短,且昼变长,夜变短。答案1.B2.B(·安徽七校调考)下面右图中阴影部分为黑夜。据图完成3~4题。3.观测者从甲、乙、丙、丁四个角度能够观察到右图所示昼夜状况的是()。A.甲B.乙C.丙D.丁4.从a到b的方向是()。A.向东B.先西南后西北C.向西D.先东南后东北解析第3题,根据右图可知,这是一幅从极点上空观察的俯视图,可能是从丙或丁处观察到的;再根据此时极圈内发生了极昼现象可知,这必定是从丁处观察的结果。第4题,由于图中的极点为南极点,故从a到b要逆着地球自转方向向西;前一段路程离南极点越来越近,向南,后一段路程离南极点越来越远,向北;即从a到b先向西南后向西北。答案3.D4.B北京时间年6月16日18时37分,神舟九号载人飞船在甘肃酒泉发射成功。年6月24日12时50分35秒,航天员刘旺按照指令操控神舟九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实现首次人工交会对接并成为一体。下图为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首次人工对接空间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5.在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首次实现人工对接时,图中表示地球表面晨线的是()。A.甲线B.乙线C.丙线D.丁线6.自神舟九号发射到成功实现人工对接的过程中,下列现象正确的是()。A.→→北京地区白昼变化特点:昼渐长昼最长昼渐短B.南极洲的极昼范围逐渐扩大到南极圈附近C.地中海地区气候温和多雨,河流水位保持着上涨态势D.天安门广场上的旗杆正午时影子逐渐变短解析第5题,根据图中经纬网可判断图中经线间隔为15°,N为北极点。6月24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附近,北极圈以内地区出现极昼现象。晨线和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6时,当北京时间(东经120度)约为13时时,则当天6时所在经线位于15°E附近,所以甲曲线为晨线。第6题,神舟九号发射到成功实现人工对接的时间为6月16日到6月24日,在此时间段内,太阳直射北半球,太阳直射点先向北回归线方向移动,到夏至日时移动到北回归线上,然后再由北回归线向南移动,故北京地区的白昼变化特点是昼先变长,夏至日达到最长,然后变短。答案5.A6.A(·泰安市上学期期中)右图所示地区为北半球,P、Q为某日晨昏线n与纬线m(80°N)的交点,经度差为120°;已知此时W点(位于PWQ的中点)的地方时为12时。据此完成7~8题。7.该日,P的昼长是()。A.6小时B.8小时C.18小时D.16小时8.此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泰安的昼长正在变长B.天津日出时物影朝西南C.太阳直射点正在向北移动D.P点正值日出,Q点正值日落解析第7题,W点地方时为12时,则PWQ位于昼半球,则P点位于晨线上;PW两点的经度相差60°,时间相差4小时,即P点的地方时为8点,也就是说P点的日出时间为8点。昼长时间=(12-8)×2=8小时。第8题,此时昼长时间较短,为北半球的冬季;天津日出时物影朝西北;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不确定,故泰安的昼长变化也不确定。答案7.B8.D9.(·山东文综,4)北半球中纬度某地某日5时日出,则当地该日()。A.日落时间为17时B.与海口相比白昼较长C.正午地物影子年内最长D.正午太阳位于正北方向解析当日该地是5时日出,以中午12时为当地白天的中间分界线,则该地日落时间应该是19时,故选项A错误。该地的昼长时间为14小时,说明此时北半球是夏季,即北半球纬度位置越高,昼越长,因此说明此时当地的昼长比北纬20°左右的海口市的白昼要长一些。正午地物影子年内最长日期应是正午太阳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