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33元电荷的测定1897年,J.J.汤姆逊发现了电子后,许多科学家为测量电子的电荷量进行了大量的实验探索工作。其中,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R.A.Millikan)从1910年开始,历时七年之久,通过测量微小油滴所带的电荷,不仅证明了电荷的不连续性,即所有的电荷都是基本电荷e的整数倍,而且测得了基本电荷的准确值。电荷e是一个基本物理量,它的测定还为从实验上测定电子质量、普朗克常数等其他物理量提供了可能性,密立根因此获得了192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密立根油滴实验用经典力学的方法,揭示了微观粒子的量子本性。它的构思巧妙,设备简单,结果准确,是一个著名而有启发性的物理实验。本实验就是采用密立根油滴实验的方法来测定电子的电荷值e的。实验中油滴非常微小(半径约为910m,质量约为1510kg),进行本实验需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严格的实验操作、准确的数据处理,才能得到较好的实验结果。一、实验目的1.了解油滴仪测定油滴带电量的基本原理及实验方法。2.测定电子的电荷值e并验证电荷的不连续性。二、实验仪器密立根油滴仪、喷雾器等。三、实验原理1.基本原理实验中,用喷雾器将油滴喷入两块相距为d的水平放置的平行极板之间,如图33-1所示。油滴在喷射时由于摩擦,一般都会带电。设油滴的质量为m,所带电量为q,加在两平行极板之间的电压为V,油滴在两平行极板之间将受到两个力的作用,一个是重力mg,一个是电场力VqEqd=?。通过调节加在两极板之间的电压V,可以使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从而使油滴达到平衡,悬浮在两极板之间。此时有dVqqEmg(33-1)其中,m为油滴的质量(约1510kg),q为油滴所带的电量,d为两极板间的距离,V为油滴平衡不动时所加电压。图33-1图33-2为了测出q值,除测定d、V外,还需要测定m,油滴的m很小,需要用如下方法测定。2.油滴质量m的测定如图33-2所示,平行板未加电压时,油滴受重力而加速下降,但空气的粘滞性对油滴所产生的阻力与速度成正比,由stokes定律知06rgfaphu=,油滴下降一段距离后,油滴匀速下降,阻力与重力平衡(忽略空气浮力),有06rgfamgphu==(33-2)其中,h是空气的粘滞系数,0a为油滴的半径,约610m(油滴由于表面张力,总是呈小球状),g为油滴匀速下降时的运动速度。设油的密度为r,油滴的质量又可表示为3043ma(33-3)将(33-3)式代入(33-2)式得gag290(33-4)对于半径小于610m的小球,大小与空气孔隙相近,空气介质不能再认为是均匀的,粘滞系数应修正为01pab,式中b为一修正常数,p为大气压强,这时0a应改为1a,其中109121gabgpahur=?+(33-5)(33-5)式根号中仍含有0a,但它处于修正项中,不需十分精确,仍可用(33-4)式计算。将(33-5)式代入(33-3)式,得320941()321gmbgpahuprr=?+(33-6)3.g的测定当电压V=0时,测出油滴在平行极板间匀速下降L距离所用的时间t,则tLg(33-7)4.q的计算公式将(33-6)式、(33-7)式代入(33-1)式,整理后得320182(1)LdqbVgtpaphr轾犏犏=鬃犏犏+犏犏臌(33-8)其中,油的密度ρ=(991-0.5T)3kgm(它随温度变化),重力加速度g=9.79052ms-×,空气的粘滞系数3252273()3832731.7310N.S.m383TT,油滴匀速下降距离L=31.6010m,修正常数b=318.2310.Nm,大气压强p=101325Pa,平行极板距离d=31000.5m将以上数据代入(33-8)式,得14321.02101(10.0196)qVtt-′=?轾+犏臌(33-9)5.电荷的不连续性实验发现:(1)对于同一个油滴,如果改变它所带的电量(如加放射源、X射线等),则能够使油滴达到平衡的电压必须是某些特定的值nV,研究nV的规律,可以发现nV满足下列方程ndqnemgV==?(33-10)其中n=±1,±2,⋯⋯,而e则是一个不变的值。这表示电量q是不连续的,是最小单位e(电子电荷值)的整数倍。(2)对于不同的油滴,可以发现有同样的规律,而且e值是相同的常数,这说明电荷是不连续的,电荷存在着最小的电荷单位,也即是电子的电荷值e。于是,(33-8)式可化为320182(1)LdnebVgtpa(33-11)根据式(33-11)即可测出电子的电荷值e,验证电子电荷的不连续性。四、实验内容1.测定油滴所带电量q调节平衡电压值,使油滴平衡不动,记录此时的平衡电压V,测定油滴在平衡极板间匀速下降1.6mm所用的时间t。根据公式(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