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百家经典语段阅读第2页(一)【材料1】礼,与其奢也,宁俭。(《论语·八佾》)【材料2】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论语·里仁》)【材料3】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材料4】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论语·宪问》)21.上述哪则材料与另外三则材料所传递的道德追求不一致。(2分)材料1(材料1的理解:就礼节来说,奢者流为浮华,俭者嫌于质朴,但如果两者取其一,宁可质朴些。因为礼节的根本不在形式而在内心。)22.孔子对物质生活的追求方面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请结合材料作简要评析。(4分)儒家着重德行、理想的追求,反对物质生活的耽溺,材料234均能体现这一思想。材料2中提到富贵要取之有道,材料3和4认为士不能为衣食、家居等物质的条件所拘囿,这些意思无论在当时社会还是当今社会,都有其积极意义。(对思想的概括得2分,结合材料分析得2分,共4分)。(二)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大学》)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21.文中《大学》对于学习持怎样的观点?孔子又持怎样的观点?(2分)《大学》:通过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才能修养品性做其他的事。孔子:先要学会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然后再去学习知识。22.上述两段文字矛盾吗,你怎样看待行与学之间的关系,简要分析(4分)观点一:不矛盾。前者主要论述人成长的步骤,是以仁爱为核心,从自己内心世界的修养,一直到天下的和平和谐。后者认为孝顺父母和尊敬兄长,是实现仁爱的根本,孔子并没有以此来轻视学习,只是强调了仁爱是万事的根本。观点二矛盾。前者注重道,后者注重学,前者强调做事的基本步骤,要先获得知识才能够提升品格,而后者认为只有心中充满仁爱,才具备学习的条件。两个观点各有侧重。(三)子日:“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第4页【注】①几::轻微,婉转。②劳,操劳。③矶:激怒。21.结合第一、二则材料,概括出“孝”的本质。(2分)【原创】敬爱的态度情感。(2分,意思相近即可)22.结合第三四则材料,简要分析孔孟关于“孝”的主张。(4分)【原创】孔子:认为子女不能对父母有怨恨,即使父母有过错,即使劝说无效,都不能怨恨。其强调的是对父母“孝”的绝对性。孟子:认为子女对父母可以有怨恨,认为有大错时,子女的怨恨就是孝的表现。孟子认为“孝”有主次轻重之别,特定情况下,可违而并非盲从。(4分,每点2分,意对即可)(六)材料一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材料二棺三寸,足以朽体;衣衾三领,足以覆恶。以及其葬也,下毋及泉,上毋通臭,垄若参耕之亩,则止矣。”死则既已葬矣,生者必无久哭,而疾【注】而从事,人为其所能,以交相利也。此圣王之法也。【注】疾,快速。21.概括儒家和墨家提倡的居丧方式。(2分)儒家:守丧三年墨家:节丧薄葬22.结合现实,简述你对儒家或墨家所倡导的居丧方式的看法。(4分)①儒家认为孝乃仁之本,守孝三年并非只是一种形式,而是在内心表达对父母的感恩,也是培植仁心的过程。②墨家则认为逝者已逝,生者不能因长期服丧而耽误生产劳动。③墨家薄葬短丧的观点的核心为节用利民,与当代提倡的“厚养薄葬”的观念趋同。儒家提倡的“守孝三年”礼制在现代社会显然不现实,也没必要,但其不忘父母养育恩情的本意仍然值得肯定。(七)材料一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材料二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材料三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论语·里仁》材料四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论语·卫灵公》第5页21、从材料二、三、四可得知,交友的方法是什么?(2分)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观过;听言22、结合上述材料,并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