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考点专练3时间计算、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山东基本能力)某同学对我国某地(地处120°E)每天的日出时间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持续观测与记录,绘成下图。完成1~3题。1.该同学的观测与记录持续了()。A.3个月B.6个月C.9个月D.12个月2.图中a点对应的节日可能是()。A.端午节B.劳动节C.国庆节D.元宵节3.在图中b点对应的日期,世界各地可能会发生的现象是()。A.日本春光明媚B.北极出现极夜C.南非华人欢度春节D.澳大利亚冬雪纷飞解析第1题,由曲线发现在秋分(冬至前)到来年秋分(夏至后)间,刚好一年即12个月,选D。第2题,由曲线发现a在北半球、比较接近赤道(过秋分日不久),选C。第3题,b点位于春分日后,大约是北半球的春季,北极出现极昼;南半球为秋季,C、D选项错误。答案1.D2.C3.A(·江苏地理,3~4)下图为6月22日与12月22日地球表面四地正午太阳高度。读图回答4~5题。4.四地按地球自转线速度由大到小排列,依次是()。A.甲、乙、丙、丁B.乙、丙、丁、甲C.丙、丁、甲、乙D.丁、甲、乙、丙5.四地自北向南排列,依次是()。A.甲、乙、丙、丁B.甲、丙、丁、乙C.丁、乙、丙、甲D.甲、丙、乙、丁解析第4题,考查不同地点、不同日期的正午太阳高度大小比较,意在考查学生对全球各地不同时期正午太阳高度分布规律的掌握情况。丙地6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达90°,位于北回归线上;乙地12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接近90°,且6月22日的正午太阳高度也较大,故乙地位于南回归线以北不远处,比丙地更靠近赤道;丁地12月22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大于甲地6月22日的正午太阳高度、丁地6月22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大于甲地12月22日的正午太阳高度,故这两地均位于回归线与极点之间,且所处半球不同,但丁地的纬度比甲地低。第5题,考查正午太阳高度的地区分布,意在考查学生根据不同时期正午太阳高度判断纬度位置的能力。结合两个日期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和上题的分析可知,甲位于北回归线以北较远处,丙位于北回归线上,乙位于南回归线以北不远处,丁位于南回归线以南,故四地自北向南依次为甲、丙、乙、丁。答案4.B5.D(·海南地理,19~20)北京时间6时40分,在南半球轮船上的船员看见太阳从东南方的海面升起。据此完成6~7题。6.该轮船所在位置的经度可能是()。A.95°EB.110°EC.135°ED.170°W7.这段时间内,下列地理现象可能出现的是()。A.地球接近公转轨道的远日点B.东北信风带纬度位置最高C.东北平原雪花飞舞D.北极地区冰面缩小解析第6题,船员在南半球轮船上,看到太阳从东南海面升起,说明太阳直射南半球,此时南半球昼长夜短,日出时刻在地方时6时以前,即该轮船所在位置位于120°E以西10经度(40分钟经度差)以上。第7题,这段时间内,北半球处于冬半年,地球接近公转轨道近日点附近;太阳直射南半球,北极进入冬季而冰面扩大;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带由于南移而纬度降低。答案6.A7.C8.(·浙江文综,11)读图,某经线上有一点M,虚线为过M点地面垂直线,L1、L2分别是二至日正午太阳光线。当角α、β之差小于6°时,M点的纬度范围是()。A.3°N~3°SB.6°N~17.5°NC.3°N~17.5°N或3°S~17.5°SD.17.5°S~23.5°S或17.5°N~23.5°N解析冬夏至日正午太阳光线从不同的角度射入,说明该地在0°~23.5°纬度间。南北回归线之间任何一地二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之差等于该地纬度的2倍(赤道上冬夏至日正午太阳差是0°,纬度1°的地方冬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差是2°,依次类推),M点只能位于3°N~3°S之间。答案A9.(经典题)下图中,当a、c值相差20°时,该地的纬度值为()。A.23°NB.63°NC.43.5°ND.27°N解析第一步:根据图中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而冬至日达一年中最小,可判断出该地位于北回归线以及其以北地区。第二步:c值可表示春分日与夏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差值,即太阳直射点在春分日和夏至日之间的移动幅度,则c值为23.5°,且图中a小于c,a与c相差20°,则a为3.5°,即该地区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为3.5°。第三步:结合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H=90°-纬度差,可计算出当地纬度为63°N,故选B。答案B(·福建文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