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考点专练7大气运动、天气与气候(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图1为“世界某区域图”,图2是风力统计曲线,其中两条折线对应图1中甲、乙两地,读图回答1~2题。1.甲、乙两地对应的风力统计曲线是()。A—.甲①—、乙②B—.甲③—、乙②C—.甲②—、乙③D—.甲②—、乙①2.造成甲、乙两地一年中风力大小差异的原因是()。①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②地形起伏③海陆热力性质差异④海陆位置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解析第1题,据图判断出该地为地中海气候区,由于地中海气候区冬季受西风控制,夏季受副高控制,故甲、乙两地夏季风速小,只能选择①②,又因甲受地形影响,背风坡风力小,故选D。第2题,A造成两地风力差别的原因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无关,故选A。答案1.D2.A3.(·山东基本能力,58)城市市区的气温比郊区高。下图为某城市市区轮廓示意图,该城市夏季午后某时刻气温沿图中虚线所示方向的变化曲线可能为()。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城市热岛效应的有关知识。图中南北、东西虚线有相交点,对应的气温变化曲线也应有交叉点,故排除C、D两选项;城市轮廓南北短东西长,对应的气温变化曲线也应有长短之分,水平距离较短的应为南北气温曲线,故选A。答案A(·安徽文综,28~29)下图表示我国某地某日观测记录的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日变化。完成4~5题。4.该日日期及天气状况可能是()。A.3月12日晴朗B.6月5日晴朗C.3月22日多云D.6月20日多云5.该地可能位于()。A.祁连山地B.大兴安岭C.南沙群岛D.帕米尔高原解析第4题,由图可知,地面从北京时间6时左右开始接受太阳辐射,即6时左右日出,大约21时左右地面得不到太阳辐射,即大约21时日落,因此该地昼长约为15小时,因此该日日期应为6月5日或6月20日;该地若为晴朗的天气,则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当地正午时最多,但图中显示在北京时间13时左右出现下降,应是受多云天气的影响。第5题,由图可知,该地该日正午北京时间约为13时30分,因此该地应大致位于97.5°E,可能位于祁连山地。答案4.D5.A(·全国文综Ⅰ,7~8)自某城市市中心向南、向北分别设若干站点,监测城市气温的时空分布。监测时间为8日(多云)9时到9日(晴)18时。监测结果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6~7题。6.监测时段被监测区域气温()。A.最高值多云天高于晴天B.白天变化晴天比多云天剧烈C.从正午到午夜逐渐降低D.白天变化比夜间变化平缓7.下列时间中热岛效应最强的是()。A.8日15时左右B.8日22时左右C.9日15时左右D.9日18时左右解析第6题,读图知,9日气温最高值达21℃以上,高于8日气温最高值,A项错;9日9时到18时比8日同时段等温线更密集,说明白天气温变化晴天比多云天剧烈,选B项;一天中,14时前后温度达到最高,故从正午(12时)到午夜(0时)温度不是逐渐降低的,C项错;白天等温线比夜晚密集,说明白天气温变化更快,D项错。第7题,首先明确城市热岛效应是指由于城市废热排放,使城区温度明显高于郊区的现象,所以热岛效应最强时段应是城郊温差最大时段,8日22时左右符合要求。答案6.B7.B(·福建文综,10~12)下图示意某区域某时海平面等压线分布,虚线为晨昏线。读图完成8~9题。8.此时,①地的盛行风向为()。A.东北风B.东南风C.西北风D.西南风9.图示现象可能出现在()。A.1月B.2月C.7月D.8月解析第8题,依经纬度及海陆轮廓可判定该区域为北极地区,依此时等压线的分布可看出①附近有一高压脊,且其东侧气压低,故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为向东,北半球右偏,则①处的风向为西北风。第9题,依60°N附近气压分布状况可知,此时副极地低气压带被陆地上的高压切断,使低压仅保留在海洋上,可判断此时为冬季。图中显示晨昏线与70°N相切,说明太阳直射20°S;而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位于23°26′S,太阳直射点1个月移动范围大致为8°,则此时为12月或1月,故A项可能成立。答案8.C9.A(·北京文综,6~7)右图为东非高原基塔莱和多多马的降水资料及两地之间游牧路线示意图。读图,完成10~11题。10.该游牧活动()。A.需要穿越热带雨林B.随着雨季南北移动C.向南可至南回归线D.易受飓风灾害侵扰11.游牧至甲地的时间最可能是()。A.1月B.4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