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1讲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建议用时实际用时分值实际得分45分钟9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山丘地理环境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1.该地环境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地壳上升B.植被遭到破坏C.气候恶化D.围湖造田2.该区域地理环境的变化主要体现了()。A.地理环境的差异性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C.地理要素的稳定性D.地理要素的独立性解析第1题,图示地理环境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植被遭到破坏。第2题,该区域地理环境的变化说明了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答案1.B2.B下图示意地理环境中的碳循环。读图回答3~4题。3.与全球气候变暖关系最密切的是()。A.①③B.②④C.③④D.①②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②地理环境中碳循环可跨越圈层界限③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独立的④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处在不断循环之中A.①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解析第3题,与全球气候变暖关系最密切的是植被遭到破坏和矿物燃料的大量使用。第4题,由图可知,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答案3.B4.B读我国某区域自然环境各要素关系示意图,回答5~6题。5.该图反映了地理环境()。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B.整体性特征C.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D.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6.下列有关叙述,属于M环节的是()。A.植被破坏严重,易形成红色沙漠B.山区坡陡,水能资源丰富C.高温多雨,有机质分解快,积累少D.水系发育,山、丘、盆、谷交错分布解析第5题,由图可知,地理环境中地形、气候、植被、水文、土壤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反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6题,图中M环节表示在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的有机质分解快,积累少。答案5.B6.C读我国著名林木景观示意图,完成7~8题。7.下列有关图中各景观所在地区自然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冬冷夏热,光照充足B.乙——雪域高原,冻土广布C.丙——土壤肥沃,黑土广布D.丁——风力侵蚀,千沟万壑8.下列有关图中各地林木主要特征及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根系发达——常年太阳辐射强B.乙叶呈针状——常年降水丰富C.丙四季常青——常年温度较高D.丁生长旺盛——常年高温多雨解析第7题,甲景观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该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广布,冬冷夏热,光照充足;乙景观位于我国东北地区,而雪域高原、冻土广布是青藏高原的典型特征;丙景观位于我国海南岛,而土壤肥沃、黑土广布是东北平原的典型特征;丁景观位于我国安徽省,而风力侵蚀、千沟万壑是黄土高原的典型特征。第8题,甲景观根系发达主要与当地气候干旱有关;乙景观叶呈针状与当地气温低,热量不足有关;丙景观四季常青与当地终年高温有关;丁景观生长旺盛与当地夏季高温多雨有关。答案7.A8.C(·广东韶关一模)读“某区域地理要素关联图”,完成9~10题。9.图中各地理要素形成的根本原因是()。A.大气环流B.太阳辐射C.地理位置D.下垫面状况10.近年来该地频繁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主要是下列何种因素受人类活动的影响?()。A.气候B.地形C.植被D.河流解析第9题,各地理要素的形成与该地的地理位置密切相关。第10题,植被破坏使水土流失加剧,滑坡、泥石流灾害多发。答案9.C10.C根据下图中信息,完成11~12题。11.引起图中地理环境变化的根本因素是()。A.大气环流B.地壳运动C.海陆位置D.人类活动12.图示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主要体现了()。A.地理环境的整体性B.地理环境的差异性C.地理环境的稳定性D.地理环境的复杂性解析第11题,图中地理要素变化过程可分解如下:①阶段当地为平地、森林植被;②阶段当地地壳隆起升高,使背风坡由森林变为草原;③阶段地壳继续升高,背风坡出现了沙漠。这一过程中,变化的是地势和植被,而植被的变化又是地势变化的结果,故地理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地壳运动。第12题,地理环境中一个要素的变化,引起其他要素也发生改变,说明这些要素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地理环境,即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