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地域红色资源开展大学生国家意识教育培养研究大学生国家意识体现大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种意识主要基于大学生对国家历史的认知和认同。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后备力量,其思想状态和价值趋向直接影响到“中国梦”的实现进程。当前,在西方思想文化的冲击之下,大学生对于国家的归属和文化认同感有一定弱化趋势,进一步凸显提升当代大学生国家意识的教育培养志在必行。地方红色资源作为党领导人民建立和建设国家伟大实践的物质和精神载体,生动展现了新中国成长发展历程,运用地域红色资源培养当代大学生国家意识有着重要的实践和现实意义。一、发挥课堂教学的灌注功能,载入红色基因强化大学生的国家意识充分整合和利用高校文化教育资源,将国家发展兴衰史、党领导人民艰苦奋斗史、人民军队浴血奋战史及地域特有红色文化教育贯穿于高校思想政治课及各个学科专业教学,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增进对以党史、军史为主要内容的红色历史文化的认知和认同,培养大学生的国家意识。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课堂是加强大学生国家意识教育培养的重要渠道。目前,国内绝大多数高校都开设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来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了解国家发展历史、优秀民族文化,明确国家现行体制、世界发展形势等。思政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国家意识教育的主要路径。但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国家意识教育内容所占比重不高、针对性不强、教授方法单一枯燥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主阵地作用发挥不够明显。解决这些问题,可通过大力植入红色基因、引入绝色血脉,充实党史军史、英雄人物、特色精神以及地域独具的红色传统文化丰富教学内容,运用现代科技,融入时代元素,提升课堂教学特别是“两课”的时代感和针对性、实效性,以进一步增强大学生对民族和祖国的认同感。如,“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和“在荣誉上不伸手、在待遇上不伸手、在物质上不伸手”的王杰精神,在徐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州地区家喻户晓、广为传诵,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共产党人高尚人格和革命军人战斗精神的高度凝练,对于强化当地大学生对国家、民族、军队以及共产党的认同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高校思政课应当用好这一优势,对王杰精神的由来、内涵大讲特讲、讲深讲透;1938年,在苏北鲁南台儿庄地区,中国军民对日寇展开了一场悲壮惨烈的抗战,这场战役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的抗战决心和必胜信心,彻底打破了日本侵略者“不可战胜“的神话,中国军民在战斗中表现出的英勇顽强、前赴后继,悲壮惨烈,气吞山河,”“台独庄区区之地,经此一役之后,几成民族复兴之象征”,带领大学生重温这一重要战役,感悟蕴含其中的伟大精神,对于强化当代大学生的国家意识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大学生的国家意识培育不仅仅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任务,专业课程教学也应积极配合思想政治政治课教学,针对专业特点,运用红色案例,给大学生灌输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理念。二、发挥实践教学的渗透功能,走近红色场馆激发大学生的国家意识实践教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的重要形式。在课堂教学基础上,通过到红色基地的现地教学,以各种形式的纪念、祭扫、缅怀活动,营造特定的教育情境,可以有效激发大学生的国家意识和爱国情怀。走进红色教育基地,通过可触的物件、生动的故事、详实的数据,讲叙革命历史,传递爱国精神,进行心灵洗礼和精神的激励,培养大学生坚定的历史认同和国家认同。高校应积极动员各种社会力量,主动协调相关部门和单位,营造庄重有序的参观和实践氛围,使红色资源场馆真正成为宣传党史、军史、宣传国防知识和培养大学生国家意识的重要场所。高校应加强与文化等部门的合作和共建,将参观红色教育基地与浏览历史名胜等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以国防教育为主题的“红色参观”、“军营体验”等活动,使红色教育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相融合。努力提高教育对象的参与程度度,激发教育对象积极性,从而提升国家意识教育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让大学生在一种实地氛围中体会爱国教育,增强国家意识。苏北鲁南地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