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导学案——“以读为本”教学法语文导学案——“以读为本”教学法五年级课题再见了,亲人主备人陈海燕学习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中朝人民的友谊是鲜血凝成的,比山还高,比海还深,从而培养学生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精神。2、理解词语,读懂每句话,从而理解课文内容和中心,并学习文章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做方法。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暂时、雪中送炭”造句。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按要求背诵课文。重点目标1目标2学习流程及时调整初读----整体感知:课文叙述了朝鲜人们为志愿军送别的那几个场景?时代背景::中国人民响应毛泽东同志发出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组织中国人民志愿军,由彭德怀出任志愿军总司令。于10月25日开赴朝鲜前线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抗击美国侵略军。在中朝人民的沉重打击下,美帝国主义连遭失败,于1953年7月27日,被迫在朝鲜停战协议上签字。中国人民志愿军遵照党中央的指示,分期分批撤出朝鲜回国。1958年是最后一批。品读——做好批注1、自由读第1一3自然段,思考:从课文中的哪句话最体现出志愿军与朝鲜人们的深情厚谊?用“——”划出来。(板书:深情厚谊)精读——汇报展示读大娘、小金花、大嫂为我们送别的情景,写出自己的感受,并进行展示,和情景读文。扩读——因文而练读《依依惜别的深情》再读文中你感受最深的地方是什么?画出来并写下自己的感受。语文导学案——“以读为本”教学法五年级课题12、半截蜡烛主备人陈海燕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读课文,了解剧本的形式和特点,和一般记叙文比较写法上的不同。.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分角色演一演。2、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伯诺德一家对德国鬼子的仇恨。3、过程与方法:默读课文,明白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能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剧本提示,理解人物的行为和心理,重点目标1目标2学习流程及时调整初读-----整体感知:1.导语:同学们,晏子的能言善辩,使我们体会到了机智应对的语言魅力。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剧本。从中去感悟文中人物语言的机智巧妙。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课文,想想讲了一件什么事。2.了解故事内容。学生默读,了解故事内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一位家庭妇女伯诺德夫人把绝密情报藏在半截蜡烛中。一天晚上,德国军官闯进她家,点燃了蜡烛。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德军巧妙周旋,保住了蜡烛,保住了蜡烛中的绝密情报,也保住了一家三口的生命。剧本的介绍:剧本是以代言体方式为主体,表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戏剧演出的文字依据。在文学领域里,它是文学作品的一种特殊体裁。在戏剧实践领域里,它是戏剧活动的基础和起点。是以剧中人物的对话、独白、旁白和舞台指示组成的。1.空间和时间要高度集中2.反映现实生活的矛盾要尖锐突出3.剧本的语言要表现人物性格品读——做好批注深入学习课文,体会人物语言精读——汇报展示1、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提供句式:当,谁(怎么做),(结果怎样)。2、故事情节富有如此曲折的变化,可以用哪些成语来形容?扩读——因文而练思考:跟你读过的写人记事的文章比较比较,这篇课文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再读文中你感受最深的地方是什么?画出来并写下自己的感受。语文导学案——“以读为本”教学法五年级课题《晏子使楚》主备人陈海燕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生字新词。3.能理解课文意思,了解楚王是用什么办法三次侮辱晏子的,晏子是用什么办法反驳楚王的。理解宴子出使楚国时表现出的聪明、才智和维护齐国尊严的思想品质。4.能复述课文内容。5.理解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学习简单的推理。重点目标1目标2学习流程及时调整初读----整体感知:1、读课文,自学字词。2、再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课文写了晏子的几个故事?从哪里到哪里是写这几个故事的,给课文分段,并想一想写了什么故事。晏子简介: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时代,出现过许多政治家、思想家,晏子就是其中的一个。晏子是春秋时代齐国人,当过齐国的宰相。晏子善于言辞,机智果敢,是当时著名的外交家。品读——做好批注1阅读理解1----3个故事。1.默读思考:楚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