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五生物与环境第十二讲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时间:40分钟)一、选择题1.(·东北名校联考)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下列有关调查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A.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均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B“.研究种群S”型增长曲线在渔牧养殖生产上的应用时,人们发现种群数量保持在左右可获得最大的增长速率C.标志重捕法可用于调查蚜虫、跳蝻的种群密度D.样方法调查草地中蒲公英时,不统计样方线上的个体解析年龄组成可通过影响出生率、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的密度,性别比例可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的密度;根据“S”型增长曲线,种群数量在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蚜虫、跳蝻的活动范围较小,因此可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样方法调查草地中蒲公英时,应统计相邻两样方线上及其夹角上的个体。答案B2.(·南昌一模)如图是调查小组同学从当地主管部门获得的某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图,据此图分析,正确的是()。A.在这30年中,该种群数量最少的年份是第15年B.第20~30年间种群以稳定的速率增长C.该种群在这30“年间的增长符合S”型增长模型D.第20年时,该种群的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解析根据λ的含义,在第1~10年,λ>1,种群数量增长,在第10~20年,λ<1,种群数量下降,第20~30年,λ=1,种群数量维持稳定不变,因此第15年时种群数量并不是最少的;30年中,种群数量有增加也有减少,不呈“S”型增长;第20~30年种群数量没有发生改变,说明第20年时,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答案D3.如图表示某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若不考虑该系统内生物个体的迁入与迁出,则关于该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同一种群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B.图中AB段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图中的C、D点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C.曲线表明:该种群的数量变化不受种群自身密度的制约D.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外因有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解析A选项正确,环境条件变化,K值会受影响;B选项正确,AB段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C段死亡率大于出生率,B点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C、D点同理;C选项错误,在有限的空间和资源中,种群的数量变化受种群自身密度的制约;D选项正确,由于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种群数量常处于波动之中,外因有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答案C4.(·南京一模)土壤动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某一地区人工绿地、林地、农田3种不同类型土地的地下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结果见下表。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样地类群数个体数第1层第2层第3层第1层第2层第3层人工广场绿地14831827422某植物园13741909218农用地11849211321(注:第1层为距地表0~5cm;第2层为距地表5~10cm;第3层为距地表10~15cm)A.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各样地土壤中动物类群数B.各样地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没有明显的差异C.人类活动对土壤动物的数量和分布没有影响D“.各土层中土壤动物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均为S”型解析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常用取样器取样法,A错误。从表中数据可知,各样地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没有明显的差异,B正确。人类活动导致农用地的表层土壤中动物个体数较人工广场绿地和某植物园少,C错误。从表中数据无法判断各土层中土壤动物种群数量增长的趋势,D错误。答案B5.呼伦贝尔草原上生长着多种杂草和以杂草为食的食草动物以及小型食肉动物,各种生物数量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相对稳定,关于该生态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B.各种杂草固定的能量只能直接或间接地被消费者、分解者利用C.草原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D.分解者不一定是微生物,微生物也不一定是分解者解析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固定的能量首先是被自身利用,积累的能量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被消费者、分解者利用;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蜣螂是分解者属于动物而不是微生物,硝化细菌属于微生物而不是分解者。答案B6.(·试题调研)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结构及群落演替的叙述不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