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好每节平常课一位青年教师在某次公开课活动中上了一节好课,后来,领导来校检查工作时,慕名点了该教师再上一节课,结果其表现令人大跌眼镜,与那节公开课的效果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原来,那位教师的第一次公开课之所以比较成功,是因为事前作了充分的准备,教案经过几上几下的修改,教学情境经过同轨班级的数次彩排,学生经过三番五次的磨合,如此下来焉有不成功之理?而这次随堂听课显然让这位老师措手不及,导致了“泯然众人”的结局。其实,在公开课时进行必要的“包装”,亦无可厚非,关键是我们不可能每一节课都投入相当的精力去准备,所以应该倍加注重平常每节课的日积月累,到时候上好公开课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一位知名老教师在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时,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上好平常每节课。道理是显而易见的。忽视平常课而去追求什么轰动效应的精彩课,把希望寄托于临时抱佛脚或是弄虚作假,无异于想造一座空中楼阁。即使有那么一招两式“花拳绣腿”的表演,最多也只能是昙花一现,常常是功底不深的表现。一个教师要掌握精湛的课堂教学艺术,需要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锤炼功底。因为只有在平常课中才能扎扎实实地练好基本功,在每节课中才能聚沙成塔,积累起点点滴滴的经验。“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牛顿从熟苹果坠地到发现万有引力,瓦特从沸水自溢到发明蒸汽机,阿基米德在游泳时发现浮力,伟人们之所以会从平常的生活细节里发现石破天惊的真理,厚积薄发而已。许多大家名家的经历也大致如此。经常被邀讲学,现场授课对于他们而言是稀松平常的事。在同样是没有准备的情况下,他们却能信手拈来,游刃有余,上出令人叹为观止的好课。我们在叹服他们对课堂教学的思想、方法、内容、要求的深层次的理解与把握的同时,是否想过,他们今天的运筹帷幄,纵横捭阖来自于他们多少堂平常课的结晶!成如容易却艰辛。有一位老师坚持每上一节课都详细写好教案,再经自己反复琢磨、推敲,在头脑里过电影一样地试讲一遍,发现问题,及时修改。有时甚至把设计好的语言一句句背出来。久而久之,逐渐形成了干净、明白、优美、生动的风格。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这样年深日久,讲话就能出口成章,精言妙语就会脱口而出。”在一次成功的课后,有人曾问这位老师,备这节课用了多少时间?她的回答出人意料和发人深省,“备了一辈子!”而另一位以语文“得得派”的创始者而闻名的老师在刚走上教坛时,就曾经下过“背课”的功夫:每次听优秀教师的课,做一些笔记,回来后迅速回忆,然后在当天傍晚进行“背课”,捧着听课笔记,按讲课老师的思路,模仿其口吻、神态,再复述一遍。从当年的“背课”到“自成一家”,个中滋味谁人能解?据说,钱梦龙老师有一次到某地讲学,当地老师一致要求钱老师上一节示范课,钱老师欣然答应。可由于主办者的疏忽,时间通知错了,以致一时找不到整班学生,只好临时抓“壮丁”,拉来了由六年级、初二、初三等几个不同年级的学生组成一个“班级”。钱老师面对这样一个不同寻常的班,照样上出令人拍案叫绝的课。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正是钱老师有了平常积累的点点滴滴,才会临阵不乱,反而出奇制胜,受到了点石成金的奇效。1反观我们的平常教育教学,不觉有些汗颜。我们总是有意无意忽略了这些尽人皆知的道理,课堂的随意性还或多或少存在着,先进的教学思想的渗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环节的设计,师生交往的艺术等似乎要等到公开课时才有必要考虑,平常则觉得反正无人听课,照本宣科、一言堂、一支粉笔打天下……依然故我。难怪学生在日记里写到:“要是天天都上公开课,该多好啊!因为在公开课上老师总是面带微笑,课堂纪律好,同学们还可以热烈地讨论……”从这里可以明白那位青年教师的两堂课反差之大的原因。经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学校教学工作检查时,倘若点到哪位老师上课,能痛痛快快地接受的恐怕为数不多,有的干脆以种种理由婉拒,或曰“这一节课学生自习”,或曰“我安排学生单元测试”,或曰“另外再约一个时间,让我有所准备”等等,不一而足。说白了就是“你别听我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