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6.11.12—1925.03.12)一、清政府对人民的压迫二、帝国的掠夺和压迫三、人民民主观念的觉醒清朝建立政权之后,表面上以“定胤民安,共享太平”为号召,其实用以(一)笼络(二)高压(三)屠杀(四)奴化列强势力入侵与中华民族危机:(一)清廷昏庸,列强瓜分(二)割地赔款、丧权辱国(三)帝国势力,主宰中国(四)门户开放,利益均沾Page7Page81894年夏,孙中山上书李鸿章要求改革被拒绝后,于秋间出国,前往他早年曾求学的檀香山。Page9孙中山怀抱“改良祖国”大志却痛感报国无门,愈益忧愤,遂在华侨中揭露清王朝的腐朽残暴,倡议集结团体,共谋救国大计。Page1011月24日,二十多个赞同孙中山主张的进步华侨,在檀香山聚议成立兴中会,通过了孙中山草拟的《兴中会章程》Page11意义:兴中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开始。Page121984年,由孙中山领导,刘祥、何宽任正副主席,刘祥不久退出。年末,孙中山抵达香港,约集志趣相投的旧友陈少白、陆皓东、郑士良等会商,拟在香港筹建兴中会机构Page131895年2月21日,孙中山等与香港辅仁文社的杨衢云、谢缵泰达成联合协议,欲成立兴中会总会。仁文社成员Page14租赁总会所一处,托名“乾亨行”,选出杨衢云为会长,孙中山为秘书与会者皆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为誓。Page15次月,召开首次干部会议,会议决定:先攻取广州为根据地,并采用陆皓东所设计之青天白日旗为起义军旗。Page16筹备工作:筹备广州起义,在防营、水师和广州附近会党、游勇、绿林里,进行策反及联络活动。Page17虽然准备很充分,但是由于此次起义前有人泄密,所以,广州起义以失败告终。Page18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离开中国,几经周折与1896年来到伦敦。在当地被清廷特务缉捕入中国使馆,成为国际事件。事件后来被称为“伦敦蒙难记”孙中山被邀以英文写作出书,描述其遭遇,亦因此事而在国际上名声大噪。1897年,孙中山经加拿大,转往日本。先结识宫崎寅藏、平山周,二人后来成为孙中山的长期支持者。1900年,庚子国变引来八国联军,孙中山借机约好了李鸿章筹划南方诸省独立,但在日本友人协助下,却发觉是个陷阱。而后李鸿章赴北京协调条约之事,此会面也无疾而终。Page22同年9月,如香港不得,转到台湾,得当地日本官员答允,支持在广东发动起义(称惠州三洲田起义)。后因日本官员临时改变态度,起义失败。1903年夏,孙中山在日本青山开办革命军事学校,同年9月,孙中山再赴檀香山,希望在华侨中发展革命。1904年初,孙中山在檀香山加入洪门,成为致公堂洪棍。1905年8月,在日本人内田良平的牵线下,结合孙中山的“兴中会”、黄兴与宋教仁等人的“华兴会”、蔡元培与吴敬恒等人的“爱国学社”、张继的“青年会”等组织,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革命政纲: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辛亥革命元老,何子渊1、萍浏醴起义2、黄冈起义3、防城起义4、七女湖起义5、镇南关起义6、安庆起义7、黄花岗起义他在《民报》发刊词首次提出“三民主义”学说,即“民族、民权、民生”,与梁启超、康有为等改良派激烈论战。继而编定“同盟会革命方略”,正式宣示进行国民革命,举所誓之四纲,力图创立“中华民国”,并定“军法之治,约法之治、宪法之治”三程序。1911年,宋教仁、陈其美、谭人凤等在上海成立中部同盟会,对推动武昌起义和领导上海起义发挥了重要作用。宋教仁1909年至1911,多次在各国华侨、留学生中筹划革命经费及外国政府支持,然而所得极为有限。与此同时,同盟会及其周边组织快速扩张规模,并于1910年1月,成立同盟会美洲地区总会,期望能吸收更多海外华侨参与革命。1900年-1907年:同盟会影响下的江西萍乡、湖南浏阳、醴(lǐ)陵地区会党和矿工发动的反清武装起义,同盟会成立后第一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黄冈起义是孙中山委派许雪秋和同盟会嘉应州主盟人何子渊等人发动起来的。它是一次真正的反封建反专制的民主革命斗争,它响亮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口号,代表了民主、进步、光明的力量,唤起了民众,在一定范围内动摇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帝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