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不老》教学案例底庙小学樊高锋设计理念:《青山不老》是人教版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标准以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为总目标,正确把握语文的人文性、实践性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我将以新课程的此理念贯穿渗透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因此,我在教学中主要让学生通过自渎、自悟、小组讨论来学习课文,从而培养他们阅读能力,提高他们语文学习素养。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集合文中语句解词。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教学重难点: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教学准备:相关图片资料、课件。教学过程:一、播放课件,畅谈导入1.播放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2.师: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有一位老人也深深的打动了我,课件出示“老”字。谁来说说这个字的意思。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认识一位老人,他从65岁开始在晋西北这块土地上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3.揭示并板书课题:青山不老(设计意图:通过看图或其他资料,初步感知我国晋西北地区环境整治工作迫在眉睫、刻不容缓,感受更加直观。)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明确要求:(1)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圈出自己认为最关键的词语。(2)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2.检查学生自学情况。(1)认读词语。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扛上、肆虐、盘踞、绿洲、奇迹、宏伟、价值、命运等并自由选择下列词语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2)选读自己喜欢的段落。(3)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老人确实年岁大了、老了?(设计意图: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前的提示,明确要求,教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三、再课文,感受青山之美,环境之恶。1.作者亲眼目睹了一片了不起的绿洲: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设计意图:本文语言生动优美,学生在勾画、诵读、欣赏中,感受了语言文字的魅力,积累了好词佳句,又在读后感受的交流中深化了认识。)2.这段话中有两个“全”,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导读这段话。3.这一片绿洲在哪儿?是谁创造的?小组讨论: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从哪里可以看出了老人创造绿洲的不容易?抓住“竟”和“了不起的奇迹”来探究课文。“了不起”表现在哪儿?、①大环境──险恶。A、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学生用文中语句回答。B、“晋”是哪一个省的简称?课文中说晋西北有哪些特有的气候现象?C、课文中哪些话是形容这个地方的大风的?出示晋西北大风、干旱、霜冻、沙尘现象的图片。理解“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的意思。D、想象西伯利亚大风来的时候,还有可能发生哪些事?教师小结:在这样恶劣的大环境下,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的老头坚持15年植树造林,绿化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怪不得作者这样赞叹: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悟齐读这一句:“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②小环境──艰苦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艰苦?出示有关句子:A、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种树是选择,青山是归宿”表现了老人怎样的心情?B、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这里除了告诉我们这里的山改变了形貌,更蕴藏着什么?(老人们的精神在祖国各地无处不在,我们的自然环境也在逐渐改善。)③理解省略号和破折号的用法和作用。(再读中心句:“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要创造这样的奇迹,年轻力壮的人都不一定能坚持而这位老人已经多少高龄了?(81岁)耄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