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和把握思想品德课人文性质的价值所谓思想品德课程的人文性,《课程标准》如是解释:注重以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培养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需求和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对此,我们可以进一步理解为:第一是人本性,即以人为本,真实地将学生看作为学习中的孩子,尊重学生作为人的特殊阶段的人格和权利,从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他们各自成长的需求、学习的特点出发,引导学生提高可持续的发展能力;第二是体验性,即重视个体在仿真情境和实践活动中的自主体验,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个性得到尊重,在具体的生活事件中感悟事理,在各种冲突中体味判断与选择,在知情意的统一中提升品格;第三是文化性,即关注优秀文化的传承与交融,以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成果为载体,吸取人类精神文明成果,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和渗透力;第四是导向性,即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以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和人类根本利益为标准,引导学生热爱自己、热爱他人、热爱人类、热爱自然、热爱国家和社会,形成科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认识和把握思想品德课人文性,对于课程、教材、教学、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发展,乃至社会的进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有利于课程自身的发展和完善以往的初中德育课程,被当成政治教育课程,或者当成马克思主义常识、社会科学常识教育的知识课程,其教育效果不佳,而且往往被人评价为成人化、“假大空”,使它处于只能依靠行政力量和考试压力才能得以存在的被动地位。深刻反思之后,我们发现除了社会因素之外,根本问题出于课程设计过于理想化,偏重社会对人的现实需要,忽视学生个体需要,注重政治性或体系化的知识教育,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一言概之,即缺乏足够的人文关怀。突出思想品德课程的人文性,将克服课程急功近利的“政治化”和“成人化”,使思想品德课的目标真实体现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有了自己明确的任务和领域,作为一门“科学的”和“学生需要的”人文课程进入初中。这不仅为思想品德课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打下了基础,大大增强了课程的独立性与主动性,而且也使初中教育进一步突出人文精神,使人文与科学,德育、智育、美育与体育并驾齐驱,教育的完整性和全面性得以实现,初中课程体系趋于完善。(二)有利于教学针对性和有效性的提高随着对科学技术追求的执着和对科学主义信仰的加强,学校教育中逐渐形成了一种近视的功利主义和技术主义倾向,忽视了科学与人文的应有区别,作为人文学科的思想品德课,也出现了种种技术主义的倾向,以程序化、标准化、技术化的方式去分析一切概念、原理,以科学主义的语言去解释社会人文现象,知识形成的过程被抛弃,课文中应有的神韵、隐藏于文字之间的情感、态度和精神丧失殆尽,学生成长中的需要被忽略,使本该生动、鲜活的教学变为政治信条的罗列、道德原则的背诵,使富有感召力和生命力的课程变得琐碎、贫乏、沉闷,使学生感到了厌倦。而人文性的彰显,将引导教师遵循人的基本权利和发展的真实愿望,关注人类久远而深刻的历史智慧和文化精华,重视人类自身的历史和现实生活,抛弃机械化的教学模式,开展生命化的教育活动,以学生关心的现实生活和精神生活需要深深地吸引学生,以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活跃、和谐的课堂氛围吸引学生,从而促进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变,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大大提高思想品德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三)有利于学生生活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时代的特征和社会转型期的迷茫,在当代青少年身上有着充分地反映。他们中的多数人富有理想,追求民主,敢于竞争,刻苦学习。但在物质化、技术化和功利化的环境中,他们面对巨大的考试和升学压力,沉浸于知识掌握和数、理、化英习题训练之中,缺少来自社会、家庭和教育的足够教养,缺少对社会生活的精神感受,缺少应有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缺少必要的人文精神。科学给人以真,艺术给人以美,人文给人以善。科学、艺术和人文的结合,才能使我们的精神世界更加完整,达到“诗与数统一”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