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一个时尚教师偶有闲情,看了一部相对热影的电视剧——《恰同学少年》。犹记得其中的一幕:毛泽东在宽阔的湖南一师操场上,声情并茂地朗读梁启超写的《少年中国说》,那铿锵有力的读书声引起了其他同学的注意,随后萧子升和蔡和森人等人也加入进来,慢慢地人越聚越多,所有的人都在激昂地诵读那令人振奋的篇章。其中有一段高潮振奋人心令人难忘:“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由此可见,教育的使命关系着国计民生,关系着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发展。时下正值海虞镇全力打造“时尚海虞”的新目标的关键时机,“海虞”形象的标识也于日前面世,成为常熟市海虞镇力推文化生产力、打造“时尚海虞”的重要举措之一。去年10月伊始,海虞镇先后出台了城乡一体化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七大规划,以文化为抓手,以建设现代化小城镇为落脚点,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更多时尚与人文要素。而文化对提升海虞的经济品质、增强海虞的综合竞争力更有重要的作用。因为,文化是“道”,是一种生产力。那么,我们这些或年轻或老成的教师们又何以能担当起这“文以载道”的重要职责呢?既然古有“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的言谈,那么现在的我们就应当勇于争做一个顺应时代发展的“时尚教师”。让时尚之花伴随着我们的教育开遍海虞的各个角落。时尚,是一个很时髦的词,也是一个很有争议的词。几乎所有人都在追求时尚,其区别仅仅是内容和形式上的差异而已;又有很多人在指责时尚,将其斥之为“另类”甚至“异端”。那么,时尚与我们而言又是什么呢?时尚是一种精神。它反映了人们对于生活的不懈追求,对展示自我的不尽努力。时尚是一种智慧。正是在不断接纳新事物,不断创造新事物的过程中,它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完善。时尚是一种传承和发展。所有的时尚都来自传统并且是对传统的改造和更新,没有传统就无所谓时尚,而没有创新也就无所谓时尚,既要传承,又要创新,这是时尚的生命力所在。时尚亦是一种风格。时尚的内容、表现形式、层次不尽相同,它因人而异,因民族群落而异,因文化传统而异,故而所形成的风格也不同,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只有追求时尚的教师才能教育出同样时尚的学生。只是曾经,但凡提及教师,我们会立马联想到“严谨”、“严格”、“严肃”、“严厉”之类的词语。因为“严师出高徒”,因为“身正为师,学高为范”,因为“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因为……太多的条条框框限制着教师的一言一行,这么多年来伴随着我们的学生的是“常受学生欺负的‘受气包’语文老师”;是“衣服上永远皱起几何图案的邋遢数学老师”;是“讲课声音像吵架,上完课大汗淋漓的肌肉男历史老师”是“讲课时嘴角总有白沫,只会讲生产力生产关系的政治老师”;是“每逢统考安排座位就会在每个差生旁边安插一个优等生加以关照的英语老师”……这样的老师又如何能让现在的学生“亲其师,从而信其道”?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共识: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管。他们喜欢韩寒犀利的文字,他们喜欢非主流,他们追捧像周思成之类的老师,他们中有人说愿为袁腾飞老师再参加一次高考……这一切大概都源于我们很久没听到质疑的声音了。面对学生的变化,作为教师的我也曾迷茫,总觉得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绞尽脑汁,尝试了很多方法,但效果却总不是很好。我们的教育要变,可从哪里做起呢?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样一句话:“要进入童年这个神秘之宫的大门,老师就必须在某种程度上变成孩子,和孩子站在同一个高度看问题。”苏霍姆林斯基的话给了我启示——面对一个个个性鲜明的学生,需要我们站在同一个高度去看待他们,去倾听、去理解、去发现。要让学生真正接受我,就必须首先改变自己,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我开始着手计划……突然有一天,我在课堂上,嘴里也蹦出网络词汇,并让学生从“躲猫猫”、“喝开水”的热闹和愚蠢中明白了正义;从“打酱油”和“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的麻木和好笑中明白了责任和良知。我发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