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读《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有感(二)通河县教育科研所王亚芬李希贵先生的《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一书,较全面地系统地展示了美国教育中值得我们借鉴的教育经验,给人以多方启示。通过学习我对李先生的美国教育之旅产生一种深深的敬意。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将教育科研与课堂教学研究有效结合,书中为我们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给我的教育和科研带来了许多启示。1.教育科研要立足于学生的成长。不可否认我们的教育研究了很多问题。无论是理论和实践我们都做了大量的实践研究,可我们的研究的着眼点多放在了如何塑造人、规范人、创造人的研究上了。我们忽略了对人的发展最基本要素研究。那就是对人的生命质量的关注。值得欣慰的是我们现在有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教育要关注人一生的幸福”。我们的教育的最终的落脚点不是把人培养成工具,而是要关注人一生的幸福。2.要辩证地看待“应试教育”。在美国也有“应试教育”,他们并不认为是洪水猛兽,美国人对待考试的态度并没有我们东方人那么“高尚”,他们似乎也在理直气壮地应试,并且考了一次又一次,只要自己认为成绩不理想,就会不断地重考,直到有了一个满意的成绩。有关讨论应试的方法的研究会,培训班照样在光天化日之下大张旗鼓地举行。尤其令人惊讶的是,美国其实还是一个考试多如牛毛的国家,他们的考试机构发达,考试方式多样,考试内容也五花八门。只是,他们并没有被同一个模式所束缚,每个组织,每个行会,每家公司,都在寻找适合自己的考试。所以,美国又是一个对考试方法的研究特别严谨的地方:如何才能检测出真实的水平,成为许多大学、许多教授终身研究的课题。在哥大专门研究考试的教授就有十几位。在对待考试这个问题上,我们中国人总喜欢走两个极端:要么是好的,要么是坏的;要么是白的,要么是黑的。考试只不过是一个评价方式而已,它本身并没有什么是与非、对与错,关键是我们如何运用它,就如同核能一样,它可能成为造福人类的核电,也可能成为毁灭地球的核弹,全看它掌握在谁的手里。书中还提到,在美国,同样也有统考,考试一般由各校组织,但语言、英语、物理、化学等主要科目,学校间往往有一些区域性的协会统一组织考试,以此来衡量各校、各科的教学情况。不过,对学生的个人成绩,是不能公开,但对老师的教学状况及学校的教学质量一定是公开的,考试的成绩及培养的人才同样是一个学校兴盛和教师去留的主要因素。3.研究教育学生从小进行人生规划。李校长在康狄尼格州一所小学作了一个调查问卷,发现五年级的学生,对未来的选择就已经非常清晰。一位小学生在回答职业选择的时候说,他大学毕业后,首先到日本开发游戏,然后从事机器人技术,因为他不仅喜欢这项工作,而且认为自己也有这方面的天赋;另一位小学则希望上麻省理工学院学工程学。那自信而执著的眼神,分明是向你传递着他们令人羡慕的理想。在中国,如果你去问高中生对未来是如何选择的,他们可能会说“考大学,找一份理想的职业”,可能会说“随便”。因为在中国,很少有孩子会自己去选择自己的未来。我想,我们的教育缺乏的对学生的人生目标的规划,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我们潜移默化的传递给学生的信息是人不需要有做人上人得理想,学生可望不可攀,所以学生不知道如何给自己定位,人生目标自然是渺茫的。我非常欣赏《沃特福德高中关于未来职业的提示》,在这个提示中,学校明确地告诉孩子:在高中毕业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好自己将要从事的未来职业,当学生选择好之后,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选择给予相应的帮助。如提示中写道:你可能想修学徒工的课程:这类课程主要培养和造就你从事木工、管子工、电工等技术工作的技能手艺,学徒过程中将有报酬。华盛顿州学徒协会和美国就业服务部将对你提供资助。你一定做好准备,因为竞争激烈。英语、数学和职业技能等课程将对你有帮助。你有可能想参军:选择参军的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将有许多有价值的课程学习。对那些有长远计划(两年或更长)或自愿去适应军队环境的学生,我们将提供一流的指导老师和有效的经验介绍。训练课程与职业课程不同,将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