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新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面临着不断变化的国情与学情的挑战。社会层面,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社会利益主体的分化,信息化带来了各种信息在网络平台传播的便捷与高度互动;学生层面,95 后大学生思维活泼、容易受到文化多样化和价值多元化的影响,对于正统的思想教育往往不愿主动接受,学习主动性不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结合历史学的学科内容充实思政课程,以古今中外的史实与人类社会开展的经验教训来分析当前中国社会的热点问题,一方面可以丰富和完善思政课的教学内涵,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思政教育的学术价值,改变以往对思政课堂的一般性评价,应对社会的变化给思政教学带来的挑战和不适应。首先,为什么我们会选择以历史学的史实与理论方法为切入点来融合思修、毛中特这类课程来进行教育教学,这是因为历史学的讨论结论一般具有较强的学术性,论证详实,表述平易,容易为大多数学生接受,激发他们探究社会问题,认识中国道路的积极性。学界公认的史学大家代表作品及其学术观点表达了学者对于人类社会开展过程的深刻理解,对于人文社会科学具有很好的示范和引导的作用,相关图书的热销与不断再版、翻译成多种文字出版等足以见得其不褪色的经典魅力。我们在课堂中讲到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可以介绍蒋孟引先生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写作背景及学术观点。该书在写作的过程中充分参考了英国各大档案馆的外交文件,私人书信、日记、回忆等相关第一手材料,以中外史料的互证建构历史场景,科学论证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过程及影响,是一本公认的近代史讨论的经典著作;又如我们讲到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问题时,可以《万历十五年》为例,说明皇权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开展的影响以及近代中国落后的体制根源等,既提升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也拓展教学了资源、丰富了教学的内涵。于此同时,大学生对于一些流传甚广的史学名著或早晓,或在老师的引导下可以激发他们进一步阅读和思考的兴趣,这样也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改变思政课政治思想教育的单一功能。在《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课程体系中,大多数的篇章都可以融合历史学进行解析,如我们讲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假设以具体生动的史实论述中国共产党如何结合近代中国的具体国情,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理论开展,从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我们在课堂实践的环节通过学生梳理中共历次代表大会的主要决议来分析党的政策与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