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永嘉县中小学教师评选案例评审表(案例类别编号:02018)案例题目:同课异构,比较“教教材”与“用教材教”的差异—以人教版语文六下《匆匆》一课为例单位:仁溪二小横屿校区姓名:李阿群联系电话:15888484660(666397)(内页不准署名)同课异构,比较“教教材”与“用教材教”的差异——以人教版语文六下《匆匆》一课为例1摘要:对于新课标提出的“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一理念,许多教师思想上认识到,但实践中却仍停留于“教教材”的层面。笔者通过两位教师执教《匆匆》为例,比较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差异。关键词:教教材用教材教课例比较从理论上说,一般教师都能区分“教教材”与“用教材教”。“教教材”就是只关注教材本身,把教材作为课程的全部内容,把教材教完或教懂教材作为最终的、唯一的教学目标。“用教材教”就是把教材当作例子,并以这一例子为出发点,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让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学习,学到教材之外的知识,并能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在能力上得到进一步的训练和提高。“教教材”与“用教材教”折射出两种不同的教学观念:前者就教材而论教材,缺乏课程观,这显然不符合现代教育理论,它是一种封闭的、死板的、狭隘的教学观支配下的教学;后者站在课程的角度,从学科目标出发进行教学,是一种开放的、灵活的、着眼于能力与方法的教学,也是现代教育理论的基本要求。但是,从具体的课堂实践来看,不少教师在思想认识上想“用教材教”,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然停留于“教教材”的层面。本文以一位青年教师执教《匆匆》以及一位名师执教《匆匆》为例,具体说明这两种教学实践的差异。一两位教师执教的教学流程课例一:执教者是一位教龄只有四年的青年教师,在学校教研活动中执教《匆匆》一课。教学流程:1.1.谈话引出作者朱自清,并谈谈对朱自清的了解。2.2.揭示课题,板书。3.3.初读,出示自学要求: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②读懂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在感受深刻的地方写上批注。③标出不明白的地方。4.4.检查自学:指名读生字词;交流初读后的感受;质疑。5.5.结合提出的问题,重点品味以下句子:⑴出示句子:“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①从这个句子中你读出了什么?②指导朗读,重点引导读好几个问句,体悟情感。③小结:运用排比的方法突出了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用一连串的追问表达了作者对时间流逝、不可挽回的无奈、痛惜和留恋之情。④再读,品味感情。⑵出示句子:“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2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①思考:为什么“我”会“头涔涔而泪潸潸”?“八千多日子”从“我”手中溜走,“我”会想什么?②运用了什么修辞?把什么比作了什么?为什么这样比?③从“溜”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⑤指导朗读,读出“我”对时间流逝悄无声息的感慨,读出对时间的留恋。⑶出示句子: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这算又溜走了一日。①说说作者是怎样具体地描述日子来去匆匆的。②联系生活市级,说说日子是怎样在自己毫不注意时溜走的?③指导朗读,体会“我”对时光流逝的伤感和对时间的留恋。④仿写:在时候,时光又溜走了。⑷出示句子:“过去的日子如轻烟……像游丝样的痕迹呢?”①指名读句子,谈感受。②“我”是否真的没有留下任何痕迹?资料拓展朱自清的成就。写话练习: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我”在,我在,我还在。③可这样,“我”还觉得自己一无所得,表达了“我”什么样的情感?(惋惜、留恋、自责)④仿写句子:过去的日子如,被;如,被。⑤小结:用轻烟、薄雾的比喻,让我们感受到淡淡的郁闷和伤感。6.6.交流搜集的珍惜时间、珍惜生命的名言警句。课例二:是小学中学高级教师吴海琴老师,她曾在各级教学研讨活动中承担公开课教学。本次,在语文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