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及对策语文教学之所以重要,一是工具性,通过语言文字去认识、去分析、去理解;二是思想性,文道结合;三是因为语文学科占用课时最多,小学语文占总课时量的35%左右(甚至更多)。“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基本任务是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素养。”但目前语文教学却不能令人满意,把问题概括起来,是“多慢差费”。内容繁杂,师生负担重是“多”;效率低下是“慢”;小学毕业,学了6年语文,不会写文章的比比皆是,语文教学质量低是“差”;领导费神、教师费心、学生费力是“费”。听了一些课,和其他领导、教师进行了摆谈,也向一些专家、权威请教,颇受教益。现将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想法和大家谈谈,以期与更多的老师达成共识。语文教学的现状:一、效率低下1、“先请个同学把课文读一遍,大家要注意听。”长课文要用十分八分钟,无目的的读书,枉费了时光,违背了“读有所思,边思边读”的要求。2、一篇课文,第一自然段有二、三百字,又读、又分析,搞了半节课,估计作者当年写这段文字也不过几分钟。3、学生毕业了,写过百多篇文章,可手里没有一篇自己满意的文章。二、无学科特点1、把语文讲成政治。《太阳》是一篇生动而详实的说明文,通过学习可以从中了解太阳的特点,太阳与地球与生命的关系,把学生引向一个充满幻想的世界,让学生体验到大自然的力量。可是到了最后,讲得好好的老师突然发问:“作者写太阳有什么目的啊?”学生茫然不知所措,老师又启发:“我们常把太阳比作什么啊?”学生下意识地答道:“共产党像太阳。”老师就高兴地说:“太对了,共产党就像太阳,没有太阳就没有世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因此我们要热爱共产党。”确实,老师讲的话肯定没有错,是对学生的一种教育,但是和课文内容毫无关系,对于学生来说,反而使得学生更迷惑,更不自信了。“天气炎热,人们还热火朝天的劳动,表现了什么?”“在敌人面前临危不惧表现了什么?”听了别扭,细想来,研究“表现什么”是政治课,研究“如何表现”才是语文课,“投身于四化建设”是通过“烈日炎炎,人们争先恐后”的字里行间洋溢出来的黄继光的英雄气概是通过他一言(“……听我们胜利的消息吧!”)一行(“张开双臂,……猛扑上去……”)跃于纸上的。2、把语文讲成历史。讲《草船借箭》从“三顾茅庐”讲起,差一点讲到了“三国归晋”了。3、作文教学太注重“思想性”了,连评语也劝诫学生“要珍惜大好时光,努力学习,将来为……”说了很多,唯独不见对“写法”的指导。三、繁琐、“八股”1、借一本学生的书,几乎课本的空白处写满了字,“密匝匝蜂酿蜜”,翻到《在仙台》,竟看不到原文,问老师,说“这篇课文年年考,一句也不能忽视。”鲁迅先生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当年信手写来的一篇文章会给后人带来这么多的麻烦。如果说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里说字缝里透出两个字“吃人”,那么这学生几乎没缝的课本里也透出两个字--“残酷”。2、分段、段意、中心思想,搞了半节课也没搞清楚,这个说三段,那个说五段,三段说三段的依据,五段讲五段的理由,老师还一再发动争论呢。恐怕作者当年写这篇文章时,也没有搞得这么细。3、把文章分成若干段落,然后一段一段地读,一段一段地讲,谁也不管谁,象卖豆腐,卖完就完成任务。忘记了文章是个整体,忘记了“欣赏项链”,说“姑娘的眼睛真漂亮”,你要把两只眼睛单独拿出来—谁也不敢看。4、这老师太委屈了:“这课我准备得多充分,查了多少资料,学生就是不买帐。”“学生不听呢!”四、单调、僵化1、新书发下来,学生往往先看语文书,能看得眉飞色舞,还给同桌讲讲,等老师把课题往黑板上一写,这个兴趣却已荡然无存。2、八十年代为克服满堂灌搞启发式,于是老师工于设计思考题,思考题设计结束课就备好了。于是出现了满堂问满堂乱问,甚至出现了老师说上半句学生接下半句的现象,“惨不忍睹”。课堂上很热闹,细一想,比满堂灌还坑人。有人提议把思考题写黑板上,以防“乱问”,实际呢,黑板的当然要问,黑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