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学生朗读训练有效性的实践和研究》结题报告作者:许华发表时间:2011-12-21阅读:2458次【字号:小中大】发布人:一、我的教学问题和困扰《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朗读。加强对朗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朗读方法和技巧,有利于学生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叶圣陶先生说:“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作一种负担……”在长达六七年的低段语文教学中,作为一名低段语文教师,我也一直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着朗读训练,在各类学习中,也一直关注着有关低段朗读训练的资料,但总感觉低年级的朗读训练成效不大。一、训练难以激起学生的兴趣,无论是自己的课堂,还是听课中,我感觉朗读训练普遍存在着乐意读,愿意读的学生面不广,总是集中在个别一些学生身上,全体学生参与度不高。二、朗读训练成效低。通过这一句,这一堂课的训练,个别孩子是能读好了这一处,但放到另一句,另一段,又不会朗读了。对那些不积极参与的孩子来说,则更没有朗读训练的收效可言。三、班级全体齐读时,拖调,唱读的情况严重,部分孩子无精打采,纯粹为读而读。于是我常常在考虑:在低年级语文课堂上,如何才能使我们的朗读训练更有效?每次的训练能激起更多孩子的兴趣,获得更多的朗读收获,变师要读成生要读?二、我对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1、无明确朗读训练目标意识。新课程改革以来,新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改变着我们的教育方式,“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这些让我们的语文教师们都注重了课堂的读,但只注重了读的数量,读的形式,却并没有注重起读的质量。一堂课,我们常常看到读的次数很多,甚至读的形式也很多(小组读,男女生读,同桌读),但每次朗读都缺乏一定的训练目标。所以孩子们以为每次只要发出声音,就是在读。而反复的机械朗读,更是让孩子们失去了对朗读的兴趣。2、训练缺乏朗读方法和技巧的指导。在朗读训练中,教师往往关注了怎样去读好这句话,但忽视了相应的朗读方法和技巧的指导,导致孩子们常常只会读指导了的句子,却不会将方法迁移至相对应的语言形式或语言情境之中。3、教师缺乏朗读训练语言的引导。无论是在激发学生朗读还是在评价学生朗读上,教师的语言比较单一。如:“谁来读一读?””谁愿意来读给大家听听?”或是“你读得真有感情。”“你读得真好。”“大家象他一样来读读”引导语言不能充分激发起孩子的朗读欲望和朗读热情,而评价语不能达到真正的指导作用。三、我对此问题的检索综述有效性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特别是在受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效能运动之后,这一概念频繁出现,引起了世界各国同仁的密切关注。近年来各地、各学科教师都从“有效教学”方面进行了很多研究,而“有效朗读”是“有效教学”在朗读教学中的一种具体体现。“有效教学”是指通过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促使学生在品德、知识、个性诸方面所获得的具体进步和发展,有很好的效益。朗读当然要“读”,但同样要读得有效,使学生在读中获得较大的发展。朗读虽然是学生自主的一种学习行为,但是高效地读,还是低效地读,甚至也可能是负效地读,与教师如何引导有着决定性的关系。这是因为朗读也是一种技巧,它需要经历正确的训练,才能使读传情达意,起到教育和感染作用。所以这里我们强调朗读训练的有效性。近几年在各类教学杂志《小学语文教师》、《小学语文教学》,网络学习资料等方面都有着对小学朗读训练的研究成果,但比较多的都是如何进行朗读训练或是朗读指导,但对于如何提高朗读训练有效性的研究比较少。本课题的研究将以找准朗读训练的内容,优化朗读训练的方式,提高教师在朗读训练中的作用来改善现在低年级朗读训练的现状,提高朗读训练的成效。四、拟采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及策略(一)找准训练内容,让训练发挥最大价值在长期的训练中,往往教师就是立足于文本中句子的朗读进行所谓的朗读训练,而真正的有效训练,应是抓实每个训练点,让每个训练点都能发挥其最大的作用。低年级的孩子又因为什么都是刚刚起步,所以每次的训练内容我们都应该找准,抓实。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