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中国社交礼仪中国社交礼仪一、称谓家庭称谓父叫阿爸,母叫阿母、阿妈,或偏叫阿伯、阿舅,阿姆阿婶。对人称自家父母为“家内世大人”。家属至亲长辈和配偶,视年龄大小相称。比自己大的称大伯、大姆、大姑、大姐、大兄(或哥)、大嫂等,比自己小的在其称呼前加小或二、三等,如二伯小姑等。同族长辈和配偶,在其名下加称呼:某某伯、姆、兄、嫂、姑、第1页共10页姐等。家属和同族晚辈,均呼名字。夫妻互不呼名,对外人称自家夫妻:称夫老尫(翁)、女查埔人、婴阿爸;称妻为老婆、女查姆人、厝内人、婴阿妈。民国时期,始见夫妻互呼姓或名。妻对夫家族,一般低于夫一辈和子女同等称呼。妻呼夫父母为阿公、阿婆,对外人称自家翁姑为大官、大家。妯娌互称“同侍(sai)”。戚属称谓父母的母舅妗,概呼舅公妗婆。母的.父母,呼外公外婆;母的兄弟姐妹和配偶,视年龄大小称呼:年龄比自己大的,称大舅、大妗、大姨妈、大姨丈;比自己小的,在其称呼前加小或二、三等,如二舅,小姨等。母舅、姑、姨之子女,互称表兄弟姐妹,年长第2页共10页者名下加称呼,年幼者呼名。表兄弟姐妹之子女称表侄、表侄女,姐妹之子女称外甥,均呼名。妻的父母称丈人丈姆,多数从妻呼伯叔如阿叔。阿姆等。妻的兄弟和配偶,从妻同呼,或和子女同呼如:某某舅妗。妻姐妹之夫,互称襟兄弟,互呼同门。妻兄弟姐妹之女子,称内侄,内侄分呼对方为姑、姨丈。婿、媳双方父母,互呼亲家,双方子女均呼名。社会称谓对年纪大的男女,呼老阿伯、老叔公、老阿婆、老兄(客家呼老哥)、老大嫂。年纪小的男女,呼老弟、婴哥、细姑。塾师、医生、算命、看地理等,概呼先生,其配偶呼先生娘或师母。军第3页共10页政界人士,姓下加职务,呼如:(张)科长、(李)连长,其妻随夫姓呼如”(张)夫人、(李)太太;其子女呼公子、小姐或少爷、千金。店主呼老板、老板娘。东家呼头家、头家娘。其他如:道士呼师公,店员呼店员,工匠呼师傅,撑船呼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商店、旅社职工分呼营业员、服务员,厨师、汽车驾驶员呼师傅或头手等等,各因行业不同各有不同俗称。二、拜会明清至民国时期,绅商学界熟人会面,拱手互道久违;农夫、工匠会见客人,垂手躬身表示敬意。有预约的客人来临,主子要出门恭第4页共10页候。晚辈拜见长辈,男子要整肃衣冠一跪二叩,女子要敛衽侧身微屈民国时期改跪拜为鞠躬,改作揖为双方各伸右手行握手礼。闺女、少妇不随意会客,有事出门要撑雨伞或戴面纱,由丈夫或老妇女带路。款待客人,首先是茶水和糕饼,山区泡冰糖茶表示敬意。待客点心,一般是米粉或面条炒肉,或加煮红蛋2个,客家煮红米圆加红蛋表示最敬重的礼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交活动渐渐出现新风尚,会见客人多数握手不鞠躬。妇女社交自由,不受各种限制。**~**年,款待客人时尚泡饮铁观音、白毛猴等名牌商品茶或牛奶、麦片和阿诗玛、红塔第5页共10页山等高档香烟,茶点改用各类蜜饯、水果、果糖居多,泡冰糖茶绝少亲友相逢握手问声“您好”,不再打拱作揖。向人家问路、借东西、乘车船让位,说声:“请教”、“请让”,最终道声:“打搅”、“感谢”。三、筵席明清至民国时期,婚寿喜庆和重大节日,盛办酒席邀请亲友。数10席以上大型宴会,戚友贺联分挂中堂两边壁上,左边第一幅挂母舅联,右边第一幅挂舅公或伯叔舅联,其余分挂姑姨、姻戚、友好、房亲等联,不得打乱位次。筵席摆设由中堂延长至门外。每一桌筵席第6页共10页摆4条凳子,坐8人,男女不同席。筵席位次,以中堂第一排中心为首席,一席之中以左凳上方为首位。来宾序次:以母、妻族至亲内戚为上宾,姑姨姻表为次,一般戚属和本家房族按辈份论列。一般好友和邻居按年龄依次入座。人们一向重视位次,往往因为主子不能妥当支配而造成心情不快或纠纷。筵席菜肴,山城、靖城等地农村以肉类海鲜为主,面食、蔬菜为佐,山区则相反。筵席最先一道菜是白斩鸡最终是鱼,寓意吉(鸡)庆有余(鱼),或以四果甜汤为殿,寓意甜蜜究竟。终席时,要等待首席客人先起身,众客方可离座。若是寿宴主子的后辈要在庭中一直宾行一跪二叩礼表示歉意,全体来客起立表第7页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