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依法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一、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和感受地球生态环境的恶化现象,了解保护资源和环境的有关法律规定,使学生知晓环境保护的重要性。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和责任感,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热情,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3.运用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调查及查阅有关保护环境的资料,提高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和搜集、处理信息能力。二、教材分析1.教学重点:环境污染的危害及培养环保意识2.教学难点:培养环保意识三、教学方法讨论法,阅读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上课前,我们请一位同学上台为大家唱一首韩红的《家乡》如何?教师:XX同学的歌声美不美呀?教师:歌曲中描绘的景色美不美呀?教师:“蓝蓝的天上白云朵朵,美丽河水泛清波。雄鹰从这里展翅飞过,留下那段动人的歌”这是多么美丽的景色啊,但是,这样的景象现在已很难看到了。今天,我们的家园今天已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下面,我们一起来观赏两组图片,先我们再来欣赏一下我们美丽的家园;再看我们今天的家园。(展示图片:第一组——美丽的家园;第二组——污染的家园)师:大家看了这些图片有什么感受?作为家园的主人,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我们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不仅要善待大自然,还需要法律做保障,依法保护大自然。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依法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板书,进入新课的学习)(二)新课内容1、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师:刚才我们观看了环境受污染破坏的图,你有什么样的感受?我们从中得到什么警示?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保护环境,刻不容缓)(1)环境资源的含义(师:要保护环境资源,我们先弄清楚到底什么是环境资源,有哪些环境资源?请同学们迅速浏览教材153页,从书上找出答案)展示1:环境资源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和。展示2: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保护区、自然遗迹、人文遗迹、城市和乡村。(师:对这些自然资源的染污破坏你知道有哪些种类?)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海洋污染等。(2)分析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学生看书、讨论)①人口多,资源短缺;②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环境,破坏环境;③向自然环境任意排放废弃物,污染环境;教师提问:小学语文课本中说“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资源丰富的国家”,真的是这样吗,现实又是怎样的?为什么说我国既是资源大国,又是资源小国?请阅读教材第153-154页予以分析说明。造成我国环境问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师归纳: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太大造成的。把我国较大的资源总量作为被除数,把巨大的13亿人口作为除数,所得商就是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它很小。展示:我国是一个人均自然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人均耕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2,总体资源紧缺是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展示:自然资源破坏的原因1(进一步追问,除了人口因素外,还有其他因素吗?)(意在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展示:自然资源破坏的原因2、3②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破坏环境。(举例:石粉破坏山体、煤矿挖空地层,地面塌陷、山体滑坡)与同学密切相关的浪费有没有?以水资源为例,谈谈我国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造成了资源的哪些巨大损失和浪费?(意在诱导学生密切联系自身实际和社会生活实际,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展示图片:现象1:日常生活中,有人洗手、刷牙时不关水龙头,有的用完水后不把水龙头拧紧,这些"无意"的行为让大量的水白白流失。现象2:全国多数城市的自来水管网存在"跑、冒、滴、漏"等现象,致使水的损失率很大。现象3:我国农业生产大多数采用传统的大水漫灌,浪费严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生产单位粮食用水是发达国家的两倍多,工业每万元产值用水量是发达国家的10—20倍。(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看来,无论是农业生产还是工业生产,抑或是人们日常生活,不合理、不科学用水、浪费水的现象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