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人墓碑记》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课文知识,学习古汉语,熟读课文并背诵五六两节;2.理解并掌握课文言实词,如:声发易顾加遇明3.辨清课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现象;4.整理“之、其、而、则、或、即、既”等文言虚词的用法。学习重点1.了解课文知识,学习古汉语,诵读翻译。2理解并掌握课文言实词,如:声发易顾加遇记课时安排:三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作者简介:张溥(1602─1641),字天如,号西铭,江苏太仓人,明末文学家。崇祯初年,他组织“复社”,以继承东林(顾宪成、高攀龙在无锡东林书院讲学,讽议朝政,阉党称他们为“东林党”,被残酷镇压)传统自居,进行文学和政治活动,议论朝政,影响很大。张溥是知识分子中进步阶层的代表,他所领导的“复社”活动,在当时有一定的政治意义。二、时代背景:明王朝为维护其反动统治,设立了锦衣卫等特务机构,在全国范围内由上到下地建立了一整套特务统治。这些机构的组织者,大多是皇上宠信的宦官。明熹宗时,宦官魏忠贤把持朝政达七年之久。此时,魏阉党羽遍布天下,异己排斥殆尽。明神宗(万历帝)时,统治者又向各地派出大批“税监”加征税赋。身处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多次进行抗暴斗争。本文所写,就是其中一次。三、解题:应天巡抚周起元得罪于魏阉而被免职。已削职乡居的周顺昌,同情周起元而当众辱骂魏阉,魏因此怀恨在心。天启四年,苏州丝绸工业不堪剥削而罢工。魏阉死党、巡抚毛一鹭把“煽动”罢工的罪名强加于周顺昌。天启七年,魏阉用圣旨逮捕了周顺昌,并趁机勒索,激起人民极大愤慨。于是趁毛一鹭等人逮捕周顺昌之机,群起反抗。他们毁官府,杀缇骑,毛一鹭躲进厕所才免一死。这次斗争被镇压后,朝庭在苏州大肆捕人,颜佩韦等五人挺身而出,慷慨就义。不到一年,魏阉被明思宗贬往凤阳看陵,走在途中,畏罪自杀。周顺昌冤案始得昭雪。苏州乡绅吴默等人收葬颜佩韦等五人尸体于虎丘山塘的魏生祠──普惠祠内,并立了墓碑。四、朗读课文。1.给生字注音阉yan旌jing湮yan皦jiao缇ti抶chi溷hun傫lei詈li逡qun冏jiong2.区别下面各组字的形音义,先注音后组词。皎()______缴()______檄()________徼()________缇()_______佯()______堤()______徉()________噪()_______谥()_______燥()______隘()_______躁()_______五、学习第一自然段:用心爱心专心1(一)、诵读第1段。(二)、学生提出难词难句,讨论解答。实词1、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2、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⑴台阶。登自东除。《二京赋》张衡⑵清除,去掉。诛乱除害。《史记》⑶拜官,任命,授职。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指南路〉后序》⑷整治,治理。祠:3、以旌其所为:虚词1、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2、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三)重点句子翻译:1、无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四)、再次阅读第一段,分组讨论下列问题。1、课文题目为“五人墓碑记”即为五人所作的碑记。本文既为碑记,自然要写五人为怎样的人,如何去写呢?一般的碑文写作,应该先介绍他们的姓名、籍贯、世系、行事等,但本文却行文独特,另辟蹊径。只用“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一句话,对“五人”作了判断性说明。作者为何如此行文?本句又有何特点?第二课时:一、对照注释,翻译第二段,并掌握第二段重点字词实词1、去今之墓而葬焉:去:⑴离开。阳虎去齐走赵。《韩非子》(引)过去的。去年下扬州。李白《江夏行》⑵除掉,去掉。除残去秽。⑶距,距离。⑷到,往。休去倚危栏。辛弃疾《摸鱼儿》2、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3、慷慨得志之徒:4、况草野之无闻者欤:5、独五人之曒曒:(2)虚词用心爱心专心21、夫五人之死:2、而葬焉:3、凡富贵之子:4、亦已众矣:5、况草野之无闻者欤:6、独五人之曒曒:重点句子翻译:夫无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尔。(3)研讨第二段文章第二段一开始作者就明确地列出一组对比。请说出对比的内容,并讨论这样写的意义和作用。对比内容: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十有一月五人──其实,作者这样一写,自然就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凡人皆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