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地平线上》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引导学生研习文本,感悟三次落日不同的美,感受壮美的审美特征,理解想像和联想在文中的作用。2.训练学生学会观察和发现自然景物的特点,尝试用恰当的形式和情感描写出来。3.帮助学生学会热爱自然,亲近自然,感受和欣赏自然美的习惯,提升审美品位。二、【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研习文本,感悟三次落日不同的美,感受壮美的审美特征,理解想像和联想在文中的作用。2.训练学生学会观察和发现自然景物的特点,尝试用恰当的形式和情感描写出来。【学法建议】1.自主学习,反复阅读,加强与文本的对话体验,增进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2.思维与训练,与文本直接对话,加以评点,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大自然的美丽。四、【资料链接】展示“日出”图片,仔细观察,进行片断描写,并交流。五、【自主学习】文本研习,感受“壮美”。(一)赏析第一次日落:〔1〕第一次日落有什么样的背景?细读描写落日的段落,揣摩这次落日有什么特点,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明确:背景:在苍茫的远方,弧状的群山之巅。特点:是一种雄伟的具有历史内涵的形象,同时又是亲切可人、慈爱的形象。修辞手法:比喻、拟人。〔2〕启发思考:为什么作者写得那么真切细腻,把落日写得那么温情款款,让我们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好?提示:这里就不能不了解一下本文的作者(幻灯片显示):高建群。20年前,当代著名作家路遥曾经说过“我劝你们注意高建群,这是一个很大的谜、一个很大的未知数”。高建群,陕西西安临潼人,是中国西部最重要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家,其代表作《最后一个匈奴》是新时期长篇小说领域重要收获之一,被誉为“陕北史诗”,其亦因此自号“长安匈奴”,高建群被认为是浪漫派文学的代表人物,中国文坛罕见的具有崇高感、古典精神和理想主义色彩的作家,被文坛誉为“浪漫派文学的最后的骑士”。在他的创作题材中,始终激情高唱着生命的赞歌,营造一种生命中最为壮丽的风景,同时也融入了作家对生活,对生命的思考。高建群认为,作家必须要体验生活,而体验生活准确的说是体验生命。正因为如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作家向往西部生活,总是对西地平线的那块土地情有独钟,是的,正因为那里充满了对生命的考验,他钟爱这个地方,就像钟爱他的生命一样,因而他能够发现那里的美,因为那里的景物都充满了生命,处处洋溢着感动因子。课文中有没有相关的信息呢?提示:第一部分“我每年去一趟新疆”一句的作用。①写去的次数多,使得观察落日机会多、欣赏三次落日的体验才显得真实可信。②去的次数多,就不同于那种“上车就睡觉,下车就撒尿,到了景点就拍照,一问什么都不知道”的一般的旅游观光。③去的次数多,说明他爱大西北,对大西北的体验才够深刻。这样落日与其它景物相比才有可能,“世间有大美”才有所依附。高建群又是一位善于用感情写作的人,他经常会写自己留下眼泪,其实,不经意中,读者也会为此感动,正符合诗人艾青的名诗《我爱这土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为什么他能够将大自然景物想象得如此充满活力,正因为他是一位热爱生用心爱心专心1活,热爱生命的人,爱,让他能够感受到万物的勃勃生机,万物同样带有人的感情,正如文中所描述的“它继续依恋地慈爱地注视着人间,好像有些贪恋,不愿离去,或者说不愿离去正在注视它的我们”。(二)赏析第二次日落:⑴第二次日落的背景观察的地点与第一次有什么不同?明确:这一次是在有“死亡之海”之称的罗布泊观察落日的,那是一个没有山的一望无际的荒原上的日落。⑵这次落日作者是从中午开始写起的,在最初的时候是怎样的,后来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发现落日的辉煌景象时是一种什么情形?明确:开始像一枚灰白色的硬币,甚至于被我们遗忘了,后来到了黄昏,在我们不经意的一次回头中发现在空旷的西地平线上一轮血红的落日停滞在那里。⑶同样的一次日出,为什么又提到罗曼罗兰对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塑造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了解一下同学们对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知晓情况,哪个同学来说说?提示(幻灯片显示):约翰·克利斯朵夫是一位英雄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