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阅读对高中语文学习的重要性【摘要】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名著,阅读其他相关书籍,既可以继续扩大学生的生活视野,扩宽知识面,又可以引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提高鉴赏能力,还可以逐步丰富他们的语言、词汇、写作素材,领会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规律。【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写作谈及高中语文学习,学生如是说:上了三年高中,差不多有一年时间在考试,听老师讲考题,不知道语文究竟应该学什么,很难找到一点关于语文的美好回忆中学语文,尤其是高中语文很大程度上是被考试异化了的。且不说名目繁多重复累赘的考试本身,单是课文教学一般也得服从考试的需要。语文教学蒙上了考试的阴影,自然很难呈现美景。至于那五花八门的考试——期中考、期末考、月考、抽考、调考、单元小考、学年统考、各种模拟考,几乎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望而生畏,见而生厌。这样的语文教学怎有好感可言?这种繁复的考试、讲题,无疑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解题经验,但对学生人格的发展、语文综合素养的形成毫无用处,在学生最需要接受新事物的时候,占据大量时间,逼迫他们做大量于其将来生存和发展毫无用处的考试训练,无疑是对学生生命的一种荒芜。考试制度,摧毁了一代学生的阅读。为什么要阅读?(一)阅读天生重要苏轼说:“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黄庭坚说:“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朱永新教授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阅读的水平。”不读书的民族肯定是一个白痴民族,不读书的人也是一个白痴。书永远是让人聪明的东西,它会让你宽阔,人生的经验在生活中可以获得,在书本中也可以获得。好书是为倾听者而存在的,书是从远古传来的智慧的潮汐。卡夫卡说:书是挥舞着对付内心世界冰封的大海的斧头。的确是这样,书有着这样的力量,像一把斧头,把我们内心的许多东西,被冻结的、蛰伏的许多东西砸碎、唤醒,使我们重新获得活力,解放自己,扬起波涛,迎风怒吼,深沉歌唱。读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孔老夫子读《周易》,至于韦编三绝;西汉学者匡衡,少时为借书,宁肯给别人白白干活不要工钱;刘向曾说“书犹如药也,善读可以医愚”;大诗人陶渊明更是“开卷有益,便欣然忘食”;战国苏秦“头悬梁,锥刺股”;晋代孙康“如囊萤,如映雪”。明末顾炎武“白头至老,未尝一日废书”;等等,这些都让人钦佩不已,古人的治学精神实在让人感动,就是在近代史上,大凡有成就的人也无不重视阅读。(二)阅读点亮思想阅读不仅是一条获取知识的途径,也给我们带来了美好的精神享受,“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阅读给了生命自由成长的空间,这个空间允许你有个性的思考,允许你在先哲的思想中畅行阅读深邃着我们的思想,敏锐着我们的语言,她使我们从容,她使我们明智,她点亮我们智慧的火把,使我们不会随波逐流,迷失方向。好的书是读者参与其间的,在阅读时你跟着书中的文字一起思索,一起旅行一起成长,一起迈向那个背后的秘密。同时我们可以在书中寻找道德的勇气,寻找活着的理由,寻找生命的光芒,与生活中黑暗的势力,与时代的绝望和混乱抗1争。(三)阅读变化气质读书人与不读书人就是不一样,这从气质上便可看出。读书人的气质是读书人的气质,这气质是由连绵不断的阅读潜移默化养成的。有些人,就造物主创造了他们这些毛坯而言,是毫无魅力的,甚至可以说很不完美的。然而,读书生涯居然使他们由内到外获得了新生。依然还是从前的身材与面孔,却有了一种比身材面孔贵重得多的叫“气质”的东西。我们会惊叹读书的后天大力,它居然能将一个外表平平甚至偏下的人变得如此富有魅力,使你觉得他们的奕奕神采,好不让人仰慕。此时,你就会真正领略“书卷气”的迷人之处。“人之相貌,由于天生,很难改变,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古之精于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曾国藩写给儿子的家信不仅表达了读书改变一个人情操和价值观的道理,也指明了要读经典、要读懂读透的读书方法。书,要怎么读才对呢?第一,要读经典。何谓经典?就是经历过时间考验的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