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小学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同学们,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学习第三单元了。请大家默读课本第34页的单元导读。通过默读,你能找出本单元的学习主题吗?现在正是金秋时节。我们已经看到了她缤纷的色彩,听到了她美妙的声音,分享了她带给我们的欢乐。让我们随着课文的学习,进一步发现她的美丽,感受她的美好,并用手中的笔,描绘我们心中的秋天。对,本单元的主题是美丽的秋天。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同学们要学会在你的身边发现秋天的美丽,用你的心去感受秋天的美好,也可以拿起手中的彩笔画一画你心中的秋天。导读提示:1、发现秋天的美丽。2、感受秋天的美好。3、画一画我们心中的秋天。返回现在,我们来学习古诗两首,看看这两首诗中,写到了秋天的哪些景物?作者由此想到了什么呢?听我读一遍这两首诗。夜书所见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促织深夜回忆异乡相逢佳节加倍遥远普遍插花都读对了,你预习的真好。能告诉大家你的方法吗?这位同学说,预习时把课文先读一遍,遇到不认识的字圈出来查一查字典,把拼音标出来,多读几遍就记住了。看来,勤查字典、勤动口是个好方法。你们愿意用这个方法吗?记住以后预习时一定要试一试呀!现在,请大家跟我读。促织深夜回忆异乡相逢佳节加倍遥远普遍插花大家看,生字当中有两个字“促和深”要特别注意写法。看大屏幕,这一课要求会写的字有8个,老师把“促和深”这两个字挑出来让大家写,你能不能猜出来为什么?“促”的左边是单人旁,要写得瘦一些;“深”的右边是秃宝盖儿,注意书写要正确。请大家再看异乡的异字,你怎么才能记住它呢?有的同学说,异乡的异和导游的导特别像,我们用比一比的方法就会记准确了。你们看,是不是这样?你们识字真有办法,如果你经常用这些方法识字,一定记的又快又准确,说不定还能当上识字大王呢。生字大家都学会了,我们来看第一首诗《夜书所见》。从这首诗的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你说得很好,诗的题目告诉我们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在夜晚看到的景物。题目中的“书”是书写的意思,作者晚上看到了一些景或事,就写了下来。那么,作者晚上看到了什么?夜书所见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同学们自信的神态告诉我,你们已经能把这首诗读正确、读通顺了。谁来试一试?请同学们注意:这首诗中有一个多音字:挑(tiāo,tiǎo),有两个读音,该怎么读?谁有好办法?对,有同学想起来了,借助字典。大家看字典中的解释:读第一声tiāo时,有三个意思:挑tiāo1.扁担等两头挂着东西,用肩担着:~土。2.挑的东西:~担。3.选,拣:~选。~拣。~剔。~肥拣瘦。挑tiǎo1.用竿子把东西举起或支起:~起帘子。2.用条状物或有尖的东西拨开或弄出来:~刺。3.拨弄,引动:~拨。这个字注释里解释的意思是:捉。可是,义项中没有捉的意思,怎么办呢?这时候,就要把这个字放在诗句中来理解。看注释,促织是蟋蟀的意思,挑促织就是捉蟋蟀。我们想一想,儿童提灯捉蟋蟀的时候,尽管脚步轻轻,机敏的蟋蟀还是听到动静躲到洞里去了。儿童只好挖洞了,联系挑的义项,和“用条状物或有尖的东西拨开或弄出来”很接近,说得再简单点,就是“捉”了,所以在诗中这个字读第三声tiǎo。。下面请你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看谁读得正确、流利。好,现在老师读题目、作者,你们读诗句,好吗?老师先开始:夜书所见,叶绍翁,(学生读的录音)现在我请一位同学来读。学习古诗的方法:1、解释题目2、了解诗人3、明白诗意4、体悟诗情5、吟诵诗文题目《夜书所见》的意思就是写下自己晚上看到的情景。作者叶绍翁是南宋诗人。他有一首诗《游园不值》,诗中的后两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特别有名。我们了解了诗人,怎么弄懂诗意呢?方法是借助“注释”,现在,大家边读古诗边看注释,看看谁先弄懂全诗的大意?通过交流,我们知道了这首诗的大意是: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