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制度及相关问题研究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就是运用公开报名、考试和考核相结合,面向社会招考的方式选拔领导干部。这是新时期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一项重要改革,是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有效运用,是领导干部选拔方式的重大改进。最近,我们围绕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问题,对300余名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党政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职工、普通群众进行问卷调查,邀请了包括曾参加过公开选拔的考生、考官及部分党政机关干部进行座谈,现就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制度及相关问题作一初步的研究与探讨。一、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的有益尝试1、拓宽了选人用人视野。公开选拔面向社会,不拘一格选人才,敞开了进贤之路,形成了群贤毕集的局面,使更多的优秀人才进入组织部门的视野,有利于解决实际存在的用人视野不够宽,优秀人才难以发现的难题。公开选拔打破了人才部门所有、单位所有的束缚,突破了部门、行业、职业的限制,促进了不同行业、部门之间的干部交流,有利于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2、促进了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公开选拔借鉴了现代科学的考试方法和人才测评技术,对干部的能力素质进行定量评价、分析,再加上严格的考察,提高了选人用人的准确性,实现了好中选优,优中选优,使一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走上了领导岗位。据调查,公开选拔上来的领导干部整体素质比较高,工作中表现出很强的开拓进取精神和责任心,能够较好地履行职责。3、推进了领导干部年轻化进程。从调查情况来看,公开选拔上来的领导干部大多在年龄和学历层次上具有明显优势。同时,通过公开选拔,实行选拔一批、发现一批、储备一批的做法,把已经通过笔试、面试和组织考察但因职数所限而未被任用的优秀年轻干部,充实到后备干部队伍中,改善了后备干部第1页共6页队伍年龄、文化、专业结构。4、增进了使用干部的透明度。公开选拔领导干部把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和走群众路线结合起来,扩大了民主,提高了群众参与程度。工作中,实行职位公开、标准公开、程序公开、结果公开,笔试成绩、面试人选和考察人选的名单张榜公布或通过电视等新闻媒体发布,使参加竞争的干部和社会各界及时了解公开选拔工作的进展情况,增强了干部工作的透明度。在公开选拔的各个环节,既有群众监督、新闻舆论监督,还有纪检、监察、公证等部门在内的各层次监督,从机制上保证了干部选任工作的公正性,防止了选人用人的不正之风。5、营造了年轻干部积极向上的氛围。公开选拔打破了“论资排辈”、“平衡照顾”等陈旧观念,为干部向组织展示自己的素质和才能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公开选拔使大家认识到,要当领导干部,关键是要靠自身的综合素质、工作实绩和群众基础,从而激发了广大干部刻苦学习、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增强干部励精图治、不进则退的危机意识,减少部分年轻干部可能存在的烦躁心理和情绪,使他们把精力集中到加强学习,勤奋工作,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上来。二、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反映出的几个突出问题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是一探索性的新课题。各地在实际工作中也反映出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需要不断地完善和提高。1、认识的“偏差性”。少数地方和部门对公开选拔工作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工作的主动性不够强,有的因为公开选拔成本高,工作量大,存在不愿搞,怕搞的问题;有的怕组织不周密,反而给干部选拔带来不好影响;还有的怕公开选拔的人才不能达到预期选拔目的,不如通过传统的组织程序选拔,省时省力又省钱。少数干部尽管在平时对公开选拔表现出很高的热情,但当他们面临公开选拔时却显得比较矛盾,对自己能否在竞争上取胜缺乏信心,有的认为公开选拔的职位“僧多粥少”,担心“落榜”和心理承受不了;有的认为机关论资排辈的现象依然存在,担心自己参加竞争会遭到诽议,被当成“伸手要官”或“抢位子”。此外,还有的认为自己现在的岗位还第2页共6页可以,担心竞争上一个不适合自己的岗位会“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等等。2、选拔的“随意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随意定对象。各地对参加公开选拔对象的年龄、文化、职业和区域要求没有统一的标准,随机而定。随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