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与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环境教育的发展目标和战略选择[摘要]我国高校生态环境教育较为滞后。少数民族高校学生的生态环境教育更为薄弱。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环境教育是全社会环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为平台,开展环境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在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学生中开展环境教育是解决西部地区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高校教育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生态环境教育措施我国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分布集中,生态环境具有环境容量低、承灾能力弱、生态系统稳定性差等脆弱性特征,突出表现为森林消失、水土流失严重、草场退化和土地石漠化等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以少数民族分布集中的滇、黔、桂3省(区)为例,据测算,3省(区)有石漠化土地约28万平方千米,占3省区总面积的35%左右,直接受石漠化问题威胁的人口达3000万以上,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75%以上。由于人口压力、贫困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因素,加之因工业化、城市化而产生的大气污染和水体污染等人为因素,使得少数民族地区面临生态环境脆弱和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的双重压力。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它是我国“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集中表现,也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所面临的问题之一。以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为平台,开展环境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环境教育是全社会环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生是少数民族地区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和生产管理的主要领导者和参与者,他们的环保意识直接关系到少数民族地区未来的环境状况。在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学生中开展环境教育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保道德观念。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环境教育是解决西部地区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高校教育落实科学发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我国高校环境教育的发展“环境教育”(EnvironmentalEducation)一词最早见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环境教育法案。1973年,第一次全国环保会议上,中国首次提出了环境教育设想,会议制定的《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决定(试行草案)》中要求设置环境保护专业和课程,培养技术人才。此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相继开设了环保专业,并逐步形成了各种层次的环保人才培养体系。198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对环境教育做了原则上的规定。1992年,国家环保总局、中宣部和教育部联合发布的《全国环境教育宣传纲要》明确指出:“环境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基本手段之一,要面向21世纪,逐步完善中国的环境教育体系,进一步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高校环境教育是环境教育的重要阵地。在欧洲,环境教育不仅在大学里受到重视,许多研究所和非政府组织也十分重视开展环境教育。1994年,世界自然基金会英国总部的教育部门与伦敦南岸大学合作开设“可持续发展教育硕士研究生远程课程”,将环境教育融入可持续发展教育之中。澳大利亚的格利福士大学提出了与环境教育有关的教学环境管理环节。俄罗斯的绝大部分综合性大学都开设了生态环境学专业,同时还将普通生态学等课程作为文理科大学生的必修课程。随着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发展,环境教育已经成为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背景下,我国学者针对高校环境教育的内涵和目标、教育特点和实施体系等做了大量的研究,包括高校环境教育的内涵和目标、高校构建环境教育体系的重要性、高校环境教育的课程设置、科学发展观与高校环境教育。落实和强调科学发展观,对培养当代高校生的环境意识具有重要意义。这些研究有力地促进了我国高校环境教育的发展。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形成了以专科为主、综合为辅的办学格局,从而导致了学科之间的割裂,阻碍了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形成生态环境教育学课程与其他课程“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尴尬局面。高校环境教育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在内容、形式、手段、方法以及最终的教育目标上都显得十分薄弱,在学校环境教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