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来水质量“流向”:从安全到健康很多人对自来水的质量安全还停留在“以身试法”时代:只要喝了不拉肚子,就说明自来水挺好。实际上,自来水目前的现状是,安全不健康。如果不出意外,到明年的7月1日,饮用水新国标《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将正式实施,中国饮用水质量将和国际接轨——对饮用水水质的要求将由1985年的35项指标提高为106项指标。对此,今年世界水日期间,有媒体报道,“饮用水新国标在5年过渡期之后依然是不可能的任务”。但这样的警醒之声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没有太多人迫切地想知道每天入口的饮用水质量安全状况到底如何。目前,绝大多数中国人喝的是家里水龙头流出来的自来水。统计显示,目前城市自来水普及率为97%,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为75%左右。从清朝末年中国人第一次用上自来水,至今已有一百多年。而很多人对自来水的认识似乎传承的还是那个时代的经验:只要喝了不拉肚子,就说明水质挺好。现状:安全不健康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王占生给中国自来水打的分数是60分。刚刚及格“安全线”。当然,前提还得是符合标准。“只要是符合水质标准的水,就是安全的而且是终生安全的——七十年,每天喝两升是安全的。”他同时提醒,限于成本等问题,“大部分自来水厂提供的水,短时期内也只能达到安全级别。”这和中国民族卫生协会健康饮水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马锦亚的看法不谋而合。在马锦亚看来,中国目前饮水现状分6个层次:没水喝;有水不能喝;能喝不卫生;卫生不安全;安全不健康;健康不规范。其中“安全不健康”,指的就是自来水。记者了解到,“不健康”主要是有机污染物等超标。而新国标中增加的绝大部分指标也正是有机污染物控制指标。这些有机污染物是上世纪90年代,中国进入工业化时代后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而进入自来水水源的。根据2020年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的报告,在中国不少城市饮用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水源中检出数十种有机污染物,许多有机污染物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性,对人体健康存在长期潜在危害。有关部门的调查则显示,目前中国90%以上城镇水域受到污染,大中城市自来水的源水合格率只有约70%,中小城市水源合格率则更低。而落后的净水工艺使这些有机污染物难于消除。“现在自来水厂的工艺,90%以上是老三套:混凝沉淀,过滤、消毒。而这些工艺是100多年以前就采用的,100多年前的工艺处理的是100年以后的水,这100年有机污染物有多少?”王占生解释,“所以这个处理能力是有限的,只能处理30%的有机污染物。”净水工艺问题有技术原因,也有成本原因。中国城市供水服务过去长期以一种低价的福利形式存在,致使水价倒挂严重。目前国内平均水费支出只占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左右(国际上一般在3%左右),水价没有体现供水服务应有的“水质”价值。这也致使供水经营者只能保证最基本的福利性供水服务,水质问题被长期忽视,也导致了供水行业低价低质的恶性循环。和“有电可用”类似,这种“有水可用”的局面在自来水行业维持了二十多年。直到2020年新国标的出台。可能新国标的设计者也考虑到了自来水行业的复杂性,“2020年7月1日实施时就要达到新国标中的42项常规指标的要求。到2020年7月1日要全部实施。这五年是个过渡期。要考虑技术改进和设备更新等的过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水质安全监测室研究员、副主任张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实际上,中国饮用水新国标和国际接轨,意味着中国自来水质量开始由“安全饮水”向“健康饮水”过渡。“饮用水的质量,无论怎样提高都不为过。”王占生表示,“如果安全饮水是60分,健康饮水则可以达到80分、90分。”水厂:改进能力有限天津是中国第一个用上自来水的城市。据媒体报道,天津自来水集团的生产技术部副部长张旭东表示,“对于原水品质的下降,企业的承受能力有限。”“不能说水源不好就不去保证、提高饮水质量,你说生产的自来水因为水源不好,所以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生产不合格是不行的,你是最后一道工序,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