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石江街道“三个四”制度清民情知民意。“四联”。建立领导蹲点联户制度、部门挂钩联户制度、干部结对联户制度、“两卡一牌”联户制度。街道及社区两委党员干部176人,联系568户群众,共发放民情联系卡1100多张,民情联系牌568份,记录民情登记卡568份,撰写民情日记500余篇,调研报告20余份。“四问”。挂点干部深入联系户家中,做到户情必问、经济状况必问、存在困难必问、发展愿望必问,了解群众的期待和需求,征求社情民意,收集问题、意见建议总计650余条(个)。“四帮”。帮助村级发展集体经济、帮助群众提高素质、帮助群众增收致富、帮助群众解决难题。为部分生活困难的群众申请低保、廉租房,解决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力所能及协助做好医疗保险、老年公交卡、助学贷款申请等便民服务代办。第二篇:白洋湾街道社区建设突出“两个贴近”,推行“三项制度”,建设“四民工程”白洋湾街道社区建设突出“两个贴近”,推行“三项制度”,建设“四民工程”近年来,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持续推进,白洋湾地区已进入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加速期,部分村、社区陆续征地拆迁,农民变居民,农耕文化转型为城市生活,群众由“农村自然人”变为了“城市社区人”,同时,随着外来人口的不断涌入,居民组成成分趋于复杂。新形势下如何有效实现由农村向社区管理模式的大转变,如何满足群众创业就业、生活娱乐、参评议事等方面的新诉求,如何提升社区服务、强化社会管理,是当前街道转型发展中面前的新课题。对此,白洋湾街道多措并举力促街道社区建设再上新台阶。一是重点突出“两个贴近”。贴近民生民情。街道开展“走千户、访千人”活动,社区工作者按照采集系统化、处理分层化和管理动态化的原则,分组包干开展居民家庭入户走访,建立“一户一档”民情档案,掌握民生民情,通过分类梳理群第1页共3页众反映问题,动态更新群众家庭信息来有效应对变化,满足群众需求。贴近民声民意。一方面,街道和社区领导定期开展走访调查,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困难,掌握民心导向;另一方面,积极搭建各类民声沟通平台,建立社区党员qq群,及时了解社情民意,方面群众参政议事。二是深入推行“三项制度”。今年以来,为规范社区管理服务体制,形成服务合力,管理向心力,街道深入推行三项制度。推行标准化社区服务制度。为更好地体察民情、倾听民意,掌握民心导向,使社会管理服务工作有的放矢,街道推行《白洋湾街道“1234”社区工作法》社区管理服务制度,疏通信息入口,搭建救助平台,架放为民服务回音壁,督办民情民生大小事;推行规范化志愿服务制度。为进一步规范志愿服务行为,优势整合爱心志愿资源,形成合力,组建各类主题特色志愿团队,街道尝试推行《白洋湾街道社区志愿服务制度》,极大地优化了社区爱心资源配置,提升了社区志愿服务品牌,满足了居民生活需求;推行多样化民主议事制度。为提高居民参与管理热情,听取“社区主人”宝贵意见和建议,街道制定《白洋湾街道社区居民民主议事制度》,定期召开“居民议事会”、“中老年茶话会”、“居民代表会”、社区居民“金点子论坛”,并根据需要召开“民意协调会”等民主议事会议。三是着力建设“四民工程”。硬件提档惠民设施。高度重视新建社区管理和服务,配足社区用房,配强专职队伍,配好工作经费。积极推进“精品社区”创建,建成5000平米社区服务中心和4000平米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完善了硬件服务设施。合力打造“幸福湾”人口文化园,将“精致、卓越、和合、昌明”的金阊精神和白洋湾山歌文化、三花文化有机融合,打造集休闲、活动和科学知识宣传于一体的人口文化园。创新建设生态文化新基地,建立白洋湾街道民俗苑,保护和传承白洋湾特有的“农耕”文化,发展文化纵向深度,打造三角咀生态园、白洋湾湿地公园,提升文化软实力,打响生态发展牌。软件升级利民团队。高标准招聘多批社区工作者,为社区管理服务注入新鲜血液,实现以老带新,以新助老,新老互补的良性工作局面。针第2页共3页对性派出社工精英,学习兄弟街道的优秀示范社区管理精华,取经各地的创新经验。多方位组建志愿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