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德育内容衔接治理路径探微做好德育内容衔接这项工作,就必须对其进行反思性的理论研究,认真阐释德育内容衔接的本质与规律,科学剖析德育内容衔接的作用机理,促进德育内容衔接研究的深入拓展,不断推进学校德育内容衔接治理。学校德育内容衔接,指的是在学校德育系统工程的不同阶段,坚持以总的培养目标为指向,并以本阶段的任务要求和学生的品德发展规律为依据建构教育内容,从而切实保证各学段德育内容之间的分工与协作,有效实现德育内容层次优化与整合的客观过程。学校德育内容衔接既是实现德育系统化的迫切要求,也是遵循学生品德发展规律的基本需要,更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必然选择。当前,学校德育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复、倒置和脱节等衔接缺失问题,亟待需要通过系统化举措加以治理。一、强化以政策引导为核心的顶层设计“顶层设计”本为工程学概念,一般指的是从最高层次去寻求问题解决之道的模式。立足现实,放眼未来,着眼全局,从战略角度对重大议题作出前瞻性和引领性的总体规划,一直是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法宝。目前来看,各项改革的顺利推进都需要顶层设计作用的发挥。xxx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1]全面深化改革的协调性和科学性依赖于顶层设计的加强,学校德育内容衔接治理改革无疑也是如此。在这里,所谓学校德育内容衔接的顶层设计,指的是党和国家从宏观维度出发对学校德育内容衔接问题进行系统化战略设计和精细化总体规划的现实过程。从系统的整体效益出发,建立顶层设计体系,是有效实现学校德育内容衔接的重要举措。对于学校德育内容衔接而言,要强化顶层设计必须从政策引导层面着力。“政策是革命政党一切行实际动的出发点,并且表现于行动的过程和归宿”[2],在现实中,政策发挥着导向、规范、协调与控制等重要功能,要实现其各学段德育内容的整体衔接,科学的政策引导必不可少。目前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来看,党和国家已经对学校德育内容衔接问题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并在政策引导方面加以重视。自1994年中共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首次提出“整体规划学校德育体系”的主张后,党和国家的教育文件中无一不包含着关于德育衔接问题的指导性意见。2020年5月,教育部发布《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明确对学校德育衔接体系进行了系统化的设计与建构。2020年7月,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0—2020)年》,也明确提出要“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遗憾的是,虽然党和国家对德育衔接的政策引导不断加强,却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未得到妥善解决。最为突出的一点就是现有政策的针对性和具体性尚显不足。并且,随着时间推移,学校德育内容衔接方面显现出一系列新特征、新问题,亟需更新政策以便更好地发挥引导作用。二、实现德育课程整体性设置德育课程作为必修课程,既是进行系统化学校德育的主要途径和基本渠道,也是学校德育内容的主要承载形式和重要依托。从现实情况来看,德育课程体系尚未实现系统整合,各个学段在课程设置上对教育内容相互衔接问题考虑不够,致使德育内容层次化和具体化欠缺。从德育内容衔接治理的全局来看,实现德育课程的总体设计,力求使之成为统一整体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是整体编制德育课程标准。所谓课程标准是指“确定学校教育一定阶段的课程水准、课程结构与课程模式的纲领性文件”[3]。作为课程的“灵魂”,课程标准是确定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方法和教材编订的基本遵循。在统筹规划德育课程体系时,首要的工作就是对课程标准进行统一编制。虽然本世纪初,我国根据实践需要已经重新制定了中小学阶段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以及大学阶段的《实施方案》等一系列课程标准。但由于这些课程标准基本都采取了“阶段式”的制定模式,目前尚没有一个统揽全局的课程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各学段德育课程的自我封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