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日本老人中国种树20年20年间,他经历过同伴离去、最初的植树全军覆没的锥心之痛,也经历过筹措资金时求告无门,被当地人误会和不理解。20年间,他以无法想象的艰辛和汗水,为黄土高原带来了1800万棵成活树,也为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对环境与科学种树的理性思考2020年4月8日,在开往大同的火车上,一个小伙子看着窗外一片黄土上生长的茂密松树林,不禁赞道:“这片树真不错,得种了有好几年了吧?”一旁的年长者回答:“起码有20年了。”小伙子张了一下嘴,不再说话。20年,正好相当于他自己的年龄。20年,对很多人、很多事来说,是一段不短的岁月,对于现年63岁的日本“绿色地球网络”事务局长高见邦雄来说,20年,有着特殊的意义。1971年,高见第一次来到中国。1991年,高见开始筹划来中国做绿化协作活动。2020年,高见的绿化协作到了重大转折期。这其间的间隔,都是巧合的20年。同时,他也非常明白,让种植的松树培育到可以间伐、带来效益需要20年;树木结果后开始自然更新也需要20年。黄土高原的最初探路:全军覆没“经历了多次失败,还是坚持下来了。”高见邦雄对《小康》记者说,语气波澜不惊,好像在讲述一个再平淡不过的事实。或许只有他自己才能体会到整个过程到底有多艰辛。这个来自日本鸟取县的老人出身农村,1966年考入东京大学,曾一度是左派学运的领袖,毛泽东的忠实崇拜者。在1970年从学校肄业后,就一直在日本积极组织一些民间活动。1971年,日中邦交正常化的前一年,他辗转香港来到中国寻求革命真理,特别到当时中国农业的旗帜——大寨去参观考察。或许,他与中国的缘,就在那个时候深深结下了。其后,中国开始改革开放,在经济建设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而且日趋严重。“但是当时,无论是日本还是中国,对中国环境问题的重要性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因此,高见希望能够通过具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体的合作项目来探讨和改善两国在环境领域的合作方式,在加强相互理解方面发挥作用。“环境不分国界,中国的环境如果继续恶化下去,就不仅仅是中国的问题,也是世界的问题,邻国日本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高见的话并非没有根据,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日本的中西部地区经常受到“泥雨”侵袭,风沙天气日渐频繁。对于气候变坏的原因,日本国内舆论认为,除了本国国内的生态环境恶化之外,由大气流带来的中国黄土高原的沙尘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1991年,高见开始频繁来访中国,并于该年11月,来到北京拜访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时,请求他们:“我们想协助中国进行绿化,请给我们介绍个合适的地方。”不久后他就接到通知,为他们选择的地方,是隶属山西大同市的浑源县。绿色地球网络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1992年1月,包括高见在内的五个成员来到大同市浑源县调查。从北京站乘坐夜班火车前,高见在心里给自己下了警告:“要注意,前方是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国度,无论发生什么事,你都要控制自己。”他们乘坐夜里11点从北京站出发的火车,翌日清晨7点前抵达了大同站,在市内的饭店吃完早餐,便坐汽车赶赴浑源。抵达浑源后,高见的第一印象是,除了冰天冻地,还有煤烟呛得眼睛睁不开。“大同是一个生态环境非常脆弱的地方。降雨非常少,气温又低。”高见向《小康》记者描述,北京一般的降雨量是800毫米,但是大同的降雨量只有北京的一半,年降雨只有400毫米。有些地方年降水量不足250毫米。大同地处黄土高原东部,内外长城之间,平均海拔在900到1500米之间,干旱风沙等灾害性天气严重,曾有“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的说法。包括农村在内的大同,人均每年水资源量为430立方米,市区是221立方米,列为中国“十大缺水城市”之一。在这里,“种树比养娃还难”的局面让不少人将植树视为畏途。高见丝毫没有因这里的自然环境而退缩。最开始,他和其他的创建伙伴有的是对绿化的热情。调查团在出发去当地之前,成立了绿化合作项目的筹备会。高见向调查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团成员提出了10万元人民币的暂定标准,按当时的汇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