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民办高校德育工作分析摘要:现今,随着高等教育的深入发展,青年学生的素质教育提升已成为高校研讨的主题。大学就像一个浓缩的小社会,青年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观念在这里相互影响。学校也深谙此理,积极提供利于学生成长的校园环境,努力营造具有人文气息文化氛围,积极打造文明校园、绿色校园弘扬正能量的主旋律。但伴随着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各大新闻媒体及电视网络所报道的负面消息已越来越吸引大家眼球,学生的思想观念也或多或少受此影响,进而弱化了思想素质,这也给高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关键词:民办高校;德育;素质教育;价值观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07.074由于市场经济鼓励竞争,重视个人利益,致使有的人错误的理解为:价值判断的标准是自身利益,适应市场经济的文化精神是个人本位主义,这些社会上的错误思潮给在校大学生的价值观、道德观的形成带来了消极影响。加上现实社会网络所带来的负面信息,对青年学生的行为规范,人格形成,心理适应等方面均带来了负面影响。1制约民办高校德育工作开展的因素1.1民办高校生源基础相对偏低,学生思想意识和行为脱节,自制力差根据招生政策,民办高校的生源为本科第三批录取并可适当降分,因此,民办高校学生的文化基础相对偏低。进校后,缺乏自信心和进取的动力,缺乏主动性和压力感。在思想上错误地认为进了象牙塔就到了学习的终点站,可以自由的呼吸和随性的生活。在理论上认同的道德规范不能指导自身日常的道德行为。容易受周边环境及身边同学的影响而随波逐流。且这部分同学占学生群体的多数。学生在校园里会接受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如“二课”、主题班会等),他们在思想上认同重义轻利的价值观但在实际生活中在行为上表现却为价值功利化和实用化;他们也想知行一致但缺乏自我控制能力而导致知行脱节的现象。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1.2应试教育占主导。高校素质教育无法深入推进现今大学教育依然被应试教育所束缚而不能真正实现素质教育。应试教育的存在使得高校在教学计划安排上都围绕着考试、考核等形式进行,以此来检验学生在校内学习好坏的标尺。而学生也已习惯了围绕考试合格60分万岁的学习目标而学习,从高校主体和学生主体而言本身就弱化了素质培养和教育的计划和目标。各类考试考核层出不穷,各类奖学金和评优评先的资格又紧密挂钩,导致有相当多的学生不是为了学好某一门课程本身而学习,而是为了这门课程的成绩而费心。更有甚者为了所谓的成绩而在考试或考核中缺失道德价值观而通过舞弊来获取高分,这种现象在大学校园已不是少数问题。1.3学生素质弱化。价值观模糊大学生价值观模糊主要表现在他们的道德评价往往只针对于对社会、对高校、对他人而没有对自己的道德标准和要求,将自己置身事外。在评判社会道德观时可以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但却不能将自身所认识所理解的道德价值观应用于自身的生活。尽管他们知道诚信的重要性但在考试中舞弊却已麻木不认为是知耻的行为;尽管他们也不齿各种路遇老人摔倒不予理会或见死不救等行为但在紧要关头也会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缺乏理性的道德观认知。1.4素质教育目标理想化,内容不具体,使得德育工作因脱离现实而“务虚”在高校的德育工作中,德育目标空、大、高,不能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且这项工作本身没有像教学计划中的理论课一样采取学分制,没有对学生硬性要求甚至连选修都算不上的一类工作。对于缺乏自制力的学生而言,没有直观分值评价的工作在思想和行为上都不会引起重视。而另一块素质教育阵地(两课教学)授课内容大多是空泛的思想政治理论为主,空洞的文字传统的教学使得从事思政课的教师和受教育的学生或多或少的也忽视和看轻了“两课”,使学生不能切实感受到素质教育到底为何?反而产生厌学不重视思政课的心理。1.5欠缺衡量德育素质教育好坏的标准在现今高校主要以应试教育为主体的大环境下,德育工作无科学系统的评价体系显得尤为突出。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