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需要强大的国防文化为庆祝我国海军建军60周年而举行的海上大阅兵,自始至终都受到媒体和网络的高度关注与热烈议论。军事迷甚至是普通民众更是在阅兵前后争先恐后前往参观——类似现象在以往国庆大阅兵、珠海航空展、港澳驻军训练开放日期间同样是屡见不鲜。事实表明,重大国防活动不仅是大众的关注焦点之一,而且也是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之一。在以刀枪棍棒为武器近距离搏击的冷兵器时代,几乎每个人都是天生的军人,所以人们对军事活动并不陌生。但近现代以来,战争日益技术化和专业化,军人成为少数人的职业,军队变成“亚社会”,军事和普通民众的距离由此拉开了,开始变得神秘起来。在这种情况下,通过节庆阅兵、军事展览等直观形式,展示国防实力,激励和凝聚民心,就逐渐成为各国培育国防文化的通行做法。比如,英国自15世纪以来至少举行过50次海上大阅兵,每年一度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胜利纪念日”,除由皇室主持纪念仪式外,还特意组织公民参观军事基地和观摩军事表演。俄罗斯更是以设有众多与国防有关的节日著称于世,如“卫国者节”、“胜利节”、“独立节”、“十月革命节”、“海军节”、“边防节”、“警察节”等。当然,节庆阅兵和军事展览只是国防文化的一部分。当今发达国家的国防文化是一个由国防立法、国防动员、国防教育以及一系列各具特色的运行机制和具体措施构成的系统整体。是一种“大国防文化”。以美国为例,美国不仅于1958年就通过了《国防教育法》,而且尤其注重国防教育的实效。特别是把国防教育的对象重点设定为青少年,比如在高等院校和高级中学设立后备役军官训练团,在中小学开设开展“核战常识”等现代战争课程,在各州举办儿童军事夏令营等。大力资助民间少年军训组织—创建于1910年的“童子军”组织,至今已有会员700多万人。此外,美国绝大多数与国防有关的主题公园、博物馆、展览馆等几乎无一例外向公众免费开放。甚至军事要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地如“五角大楼”等都可以合法有序地参观。美国同样注重利用节庆活动推进国防文化建设,把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六至第三个星期六定为“武装部队周”,并把最后一天定为“武装部队日”,期间会向公众展示美军现代化武器装备,举行阅兵式、招待会和飞行特技表演等活动,强化民众对国防事业和武装部队的理解与敬意。据不完全统计,美国著名的节日、纪念日有60多个,其中近半数精心安排有丰富的国防教育内容,在12月7日的“国难日”(即日本偷袭珍珠港纪念日),甚至最近设立的“9·11纪念日”,都会举行纪念活动,提醒民众居安思危。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美国还大力运用各种文化工具。包括媒体、影视、网络、游戏、戏剧、音乐、文学作品等。培育国防文化。据统计,美国官方媒体每年播放300多部国防教育电视片,涉及国防教育内容的报刊杂志达200多种。“好莱坞”更是直接生产了大量以宣扬“美国精神”和“美军英雄”为主要内容的战争片和谍战片,如众所周知的《独立日》、《珍珠港》、《爱国者》、《兄弟连》和《拯救大兵瑞恩》等。美国陆军则投资600多万美元,建立网站,吸引民众参与在线军事游戏。从而激发青年人对陆军的兴趣。使之成为潜在征兵对象。不难看出,美国从政府到民间、从立法到教育、从机制到活动。无不注重宣扬和渗透国防观念,从而提高民众的国防文化素养,并且使国防文化成为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提高了美国军队的国际形象,成为美军当仁不让的“软实力”。可以这样说:美国的强大和美军的强大,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这种无处不在、厚重久远的国防文化的熏染与陶铸。相比之下,同为大国的中国,国防文化建设却不尽如人意,亟须改观。并不是说国人不重视国防,但国人重视国防的观念,多发自古代“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历史荣光或近代“有国无防。有防不强”的历史耻辱。近30年来,国家了无战事,国人惯于安逸,淡漠了“居安思危,有备无患”的古训,甚至出现了国防设施遭破坏、人防工程被占用、军事场所被蚕食、军人权益被侵犯等现象,有的地方竟然将烈士陵园改建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