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制度建设路径选择一、高校制度建设贯彻法治的重要性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基础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体目标、基本原则、主要任务等,深刻回答了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法治的辩证关系,从理论上解决了党的领导与法治兼容的核心问题,对维护宪法实施、法治政府建设、保证公正司法、增强法治观念、法治队伍建设以及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作出了全面部署,描绘了建设法治中国的总蓝图,勾画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路线图,确定了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施工图,在中国法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大学是一个微缩的社会,管理高校就像社会治理一样涉及到多个方面、多个维度。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是强国之本,依法治校是保证高校良性发展的根本保证。依法治校是依法治国方略在高校的重要体现,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和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基本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第二十章“推进依法治教”规定:“大力推进依法治校,学校要建立完善符合法律规定、体现自身特色的学校章程和制度,依法办学,从严治校,认真履行教育教学和管理职责。尊重教师权利,加强教师管理。保障学生的受教育权,对学生实施的奖励与处分要符合公平、公正原则。健全符合法治原则的教育救济制度。”[1]落实依法治校理念,必须以大学章程作为基本手段和重要载体,这是中外高校在建设现代大学制度中的共识。从2014年开始,教育部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已经核准发布了大部分高校的章程。章程已经作为各高校的“宪法”在高校各项教育和管理活动中发挥作用。高校规章制度是为更好地贯彻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由高校自主制定的保障运行的内部规则,对高校的各类主体具有约束和管理作用。高校的制度建设主要指高校依照法律、法规和上级有关规定,在充分研究和讨论的基础上,按照相对合理的程序,起草制度、发布制度、实施制度、解释制度、修订和废止制度等的过程。高第1页共7页校的各项制度是承载法治理念内涵的载体,也是贯彻章程精神的具体方式。制度的合理性、实用性、科学性,对于依法治校是否能够落实到位就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大学能够现代大学制度的关键。二、当前高校制度建设的现状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法律法规一直在不断完善,教育法制化建设取得可喜成绩,高校的依法治校工作取得明显进展,依法治校观念已深入人心。2012年教育部印发的《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提出,要坚持依法办学,要切实落实师生主体地位,大力提高自律意识、服务意识,依法落实和保障师生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这对新时期高校依法治校提出了更高要求。研究分析全国高校制度建设的现状,可以发现受传统集权式行政管理体制的影响,学校管理者依法实施教育与管理的能力、意识还亟待提高,制度设立一般采用指令性方式,制度建设整体远远满足不了现代大学管理和建设的需要。1.制度内容上不够合理、合规、合法。规章制度涉及特定的内容,应有规范的形式,目前在高校中存在“意见”、“办法”、“规定”等承载规章制度内容的文种辨识不清、使用不当的现象,造成规章制度虽然制定,但效果却大打折扣。高校的规章制度大多由职能部门代表学校起草,存在职能部门之间为了部门利益各自为政、推诿扯皮,导致制度之间匹配性差、契合度低、相互掣肘甚至相互矛盾。由于制度起草人员的局限性,存在对国家有关规章认识理解不够,对高校自身的既有制度和情况吃不透,导致高校制度有时会出现与国家法律、法规有关规定不一致甚至是“下位法违背上位法”的情况。此外,有的规章制度在要求教职员工和学生履行有关义务的同时,没有对他们享有的权利作出规定,权利救济机制也还不健全。2.制度制定的规范性不够。规章制度的“立、改、废”应当遵循明确的操作规范和程序,这也是保证规章制度权威性、科学性的重要方式。目前高校中由于行政权力的独大,学校相关人员在规章制度建设过程中存在着随意性和不规范性,基本按照“部门起草-征求意见(范围随意)-领导会议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