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相关专业“环境科学概论”选修课教学改革与实践摘要:对与环境相关专业,如地学类专业所开展的“环境科学概论”选修课通常与对环境类专业所开展的必修课以及作为通识教育所开展的公选课在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本文通过对“环境科学概论”选修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考核模式等方面的改革与实践的探讨,旨在提高这一课程的教学效果,实现该课程的教学目的。关键词:环境科学概论;环境学导论;选修课“环境科学概论”是环境科学专业的一门重要核心课程,是环境科学专业学生认识专业的启蒙课程,也是很多高校开展环境素质教育的通识课程,同时它还是与环境相关专业,如地学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环境科学概论”课程内容丰富、涉及的知识面广,并且环境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日新月异,学科发展极为迅速。因此,针对不同专业学生需求层次的不同,以及对课程理解所存在的较大差异,有必要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针对性地调整和完善。吉林大学自2000年合校以来,对地学部的与环境相关专业,如应用地球化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等专业的本科生开设了“环境科学概论”选修课。本文就这一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模式上的改革与实践进行了初步探讨。一、针对不同授课对象,有针对性的调整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较为广泛,教学对象包括环境类本科生、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和公选课学生,因此不能一成不变地将同一教学内容应用于所有层次的学生。对于环境科学专业学生,该课程注重的是原理、机理方面的讲解以及全面介绍环境科学的概况,使学生对环境科学所涉及的主要领域有全面的了解,激发学生对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兴趣;而对于选修该课程的与环境相关专业的学生,该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环境科学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环境科学中处理问题的思路,提高学生环境保护的认识与参与意识,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2]。因此,在教学内容深度上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应该有别于环境类专业的学生。而目前大部分教材更适合于环境类专业的学生,如上世纪90年代以来出版及再版的多本教材,包括北京师范大学刘培桐教授主编的《环境学概论》、杨志峰教授主编的《环境科学概论》、清华大学何强教授主编的《环境学导论》、南京大学左玉辉教授主编的《环境学》等,这些教材多注重于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程度较深,更适合于环境类专业的学生。而将这些内容应用于非环境专业的学生就较为深奥,钱易院士、唐孝炎院士主编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具有良好广度,更适合于作为公共选修课的参考教材,但作为地学类专业学生的教材在深度上又略有不足。因此,对于这类学生的开展的“环境科学概论”选修课很难找到合适的教材。本校针对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在分析比较国内外相关教材的基础上,制定了“环境科学概论”选修课的教学内容体系。本选修课共32学时,共制定了7章教学内容,包括:环境、环境问题和环境科学、全球性环境问题、生态学基础、生态破坏、人口、资源与环境、环境污染及其防治、可持续发展等。前五章重点讲解环境科学中的重点和热点问题以及相关基础知识,第6章涉及内容较多,重点使学生掌握大气、水、土壤、固体废物、噪声等环境污染及防治措施的知识。在这一章中,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讲授的重点又有所不同,如针对水文及水资源工程专业的学生,应重点突出水环境,特别是地表水环境的污染及治理方法的讲解;而针对应用地球化学专业的学生,应重点突出土壤、固体废物方面的讲解。总之,应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重点讲授相关知识。二、注意联系实际,及时充实更新教学内容由于环境科学学科本身具有涉及面广、学科交叉性强、发展极为迅速等特点,即使多数教材以一般不超过5至10年的速度出新再版,一些内容也跟不上当今环境科学学科发展的速度,因此,本课程更应该做到“常讲常新”。可以通过书籍、互联网、电视、期刊、报纸等媒介收集相关资料,把国内外在本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成果,相关环保政策、制度、法规和标准的颁布和修订,近年来所发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