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救助现状调研报告发展社会救助事业,关注民生,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困难群众,是我党“执政为民”宗旨的重要体现,是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义和必然要求,也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具体反映。党的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建设和谐社会。适XX县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来完善社会救助机制,已经成为一种时代要求与历史的必然。区人大代表组对社区社会救助的工作背景和工作方法进行了调查分析,探讨了目前城市社区社会救助工作存在的问题和瓶颈因素,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一、社会救助工作概述社会救助是社会成员因有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和个人生理、心理等原因而导致陷入生存困难不能维持最低限度生活水平时,由国家或社会有关部门依法给予一定的物质或资金的救助和扶助,使其基本生活得到保证的一种社会保障措施。它主要包括经常性的社会救助、紧急救助、临时性救助和社会互助活动等四方面内容。由政府主要承担的经常性社会救助和以慈善事业为主的社会互助活动是社会救助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紧急救助和临时性救助分别是应对自然灾害情况和针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近年来,市在中央有关精神的指导下,通过积极探索,已初步形成了生活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等“分类施保”的政府救助体系,即通常说的四位一体救助体系。其中,生活救助是对民政传统对象(孤老、孤残、三胞胎、散居归侨)、重残无业人员、失业人员及其家属等对象实施的最低生活保障和其它各类补助(协保补助、粮油帮困卡、节假日临补等);医疗救助主要针对“三无”人员、低保家庭中患病住院以及门诊大病治疗的人员、低收入家庭中患大病重病的人员;教育救助内容包括学生学杂费减免、学生免费午餐及相关申请减免的出证等;住房救助的主要形式为房租减免和廉租房。另外,近年还发展了支内支疆生活困难补助和分档帮困补助等一第1页共9页系列解决历史形成和遗留问题的相关政策措施,从而使社保体系逐步健全和完善,有效地促进了社会公平稳定和文明和谐。二、社区(街道)城市贫困居民的基本情况社区(街道)位于XX县区的中部,是80年代建成的新型居民社区,面积4.19平方公里,居住人口10万余人,其中户籍人口7.6万人,外来居住人口2万余人,有20个居委会,是一个较为成熟的城市社区。社区极端贫困人口和困难家庭基数较小,据统计,年被纳人城市低保的困难人口为389人,仅占社区户籍人口的0.5%,而且近年来一直呈下降趋势(见图1)。但贫困是一个相对性的概念,社区内还存在着相当多生活不富裕和由于各种特殊和突发情况致贫的居民,社区的困难家庭一直在1000户以上,几年来,通过广泛排摸、及时走访和数据动态更新,年纳入困难家庭数据库的有1800户。目前,社区困难人口的构成情况如下:大重病占18.4%;无业老人占15.4%;低收入占15.3%;低保占11.2%;退休老人占10%;重残无业占6.9%;失业占5.6%;支内支疆占5.4%;困难学生占4.8%;其它占7%。社区困难家庭体现出三个特性:一是困难情况的相对性。目前绝对贫困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但低保、低收入边缘的相对贫困群众众多,他们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差,需要得到有效的帮助;二是困难情况的持续性。从上述困难家庭的结构特征看,病患、老龄、退休失业的家庭较多,占总人数的一半以上。这些家庭客观上讲都是无法通过个人和家庭的努力摆脱贫困,将维持一定的困难时期,尤其是社区的人口老龄化特征明显,年60岁、70岁和80岁以上人口分别占社区总户籍人口的25%、13%和4%,老龄人口的救助需求处于持续的高水平;三是困难情况的地域性。社区困难群体地域相对较为集中,主要分布在一二、三四等老旧住宅区和千二四、华鼎等动拆迁地区,而2000年以后开发的居民区如爱建园、万科、长春等则鲜见有困难户。三、社区(街道)社会救助的主要工作做法和特色近年来,街道社区经济的迅猛发展为街道各项社会事业提供了强大的财力支撑。社区党工委、街道办事处始终高度重视帮困救助这一民生工作,坚持把“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要第2页共9页义内化为社会救助工作的宗旨,在落实好各项政策性救助的同时,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