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风尚,飞入寻常百姓家——浙江临海探索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新路径文明风尚,飞入寻常百姓家——浙江临海探索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新路径一场农家的“炉边谈话”,怎样由闲聊家常小事“升级”为热议家国大事?一座村办的家宴中心,如何让红白事“大瘦身”解决移风易俗大难题?一个城市的老旧社区,又凭什么“牵”出29支志愿服务队造福身边群众?问题的答案,就是临海群众津津乐道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紧密结合文化礼堂建设、志愿服务、媒体融合;成立全国首个在民政机构注册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基金会;开展线上线下文明实践评议,表彰时代新人1.25万人……作为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县(市、区)”,临海全市联动、全民参与、全城青睐,2020年以来共开展理论宣讲、志愿服务等文明实践活动1.22万余场次,参与干部群众、志愿者等33万余人次。潜移默化中,新思想、新风尚的种子播撒进千家万户,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更畅通。千年临海古城下,一场新时代的文明实践激荡人心。一只火盆的新角色12月,隆冬时节。“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尤溪镇,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和省委十四届六次全会精神的宣讲正开展得火热。这是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的重要任务。然而之前宣讲团却遇到过尴尬:准备充分、热情满满,通知了具体时间和地点,可来的人稀稀拉拉,会场座位空了一大半。原来,去年临海行政村撤并,尤溪镇超过四分之三的行政村在山区,整合后村民聚居点多而散,往往“你住山头、我住山腰”,间隔几里甚至十几里山路。翻山头听一次宣讲,村民吃不消。怎么办?破题,就从一只取暖火盆开始。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冬天山里冷又没农活,村民喜欢三三两两围着火盆拉家常,火盆里放炭火,老百姓管它叫‘取火暖’。”尤溪镇党委委员董晨焕介绍。可以把“取火暖”利用起来!一时间,尤溪镇各村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热闹了,纷纷扩编宣讲团队,吸纳驻村干部、村干部和各山区聚居点有“话语头”的村民,经市级宣讲骨干培训后,到村民家中的火盆边开讲。效果好不好?董晨焕作了体验。12月17日的午后,他和村干部来到弘安村清潭自然村。村民赖阿仙家的厅堂里,八九个人吃过午饭,正围着“取火暖”聊天。他顺势入座宣讲,从中央全会和省委全会的基本情况,到全会有关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民生保障制度的精神,并结合当地医保参保,详细介绍了尤溪镇民生保障方面的措施。惊喜很快出现:左邻右舍陆续加入,20余平方米的地方坐了近20人。炭火暖身,思想暖心。于是,这种宣讲方式有了一个好听的名字——“谈火暖”。“‘谈火暖’很受群众欢迎,不用翻山越岭,还消除了集中学习式宣讲的被动感。”董晨焕说。到群众身边讲,讲群众爱听的,这正是临海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制度设计的理念。临海建立市、镇(街道)和村(社区)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点)三级架构,目前已完成1个中心、19个所、662个站(点)建设,在全市全面开展“堂前宣讲”活动,把宣讲点设到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文化礼堂和弄堂里、四合院内、屋檐下、厅堂中。同时,培养优秀宣讲队伍,成立理论、乡土、党史、法治4个“达人团队”和“最多跑一次”改革、“星火”道德模范、水秀临海等33个乡土“民”星宣讲志愿团队,结合百姓所见所思所感兴起宣讲热潮,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一桌婚宴的新气象日前,记者走进汛桥村家宴服务中心。中心顶上加了炫彩灯和中央空调,新铺了地砖,宽敞通透,能摆20桌酒席。墙上挂着10位厨师的联系单,照片、姓名和联系电话一目了然。一旁是汛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桥镇统一制定的喜事和白事建议菜单,其中喜事每桌22道菜,总价800元;白事每桌20道菜,总价600元。租用清单显示,从今年6月起这里每月要承办一到两场喜宴。一旁是汛桥镇统一制定的喜事和白事建议菜单,其中喜事每桌22道菜,总价800元;白事每桌20道菜,总价600元。租用清单显示,从今年6月起,这里每月要承办一到两场喜宴。“现在,村民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