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高等院校理工科教学中融入思想道德教育的必要性与方法【摘要】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模式中理工科专业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各行其是,二者的割裂引发德育教育质量差,是综合素质培养资源的极大浪费。论文分析了高等教育的目的和我国高校理工科专业中综合素质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在专业课教学中结合专业知识的讲解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和道德教育,以实现大学生专业素质与人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关键词】高等教育;专业课教育;思想道德;综合素质高等教育的目的是统一实现人才培养、知识传播、学术研究、社会教化等多种功能,因此高校教育应当完成对大学生的全面教育,不仅要完成学术知识的教育和专业技能的教育,更要完成具有引导性的心理情感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但是目前我国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由政工工作完成,高等教育仍以培养“学科式”专业人才为主导,尤其是理工学科专业,课堂教学活动注重科学理论的教学和专业知识的传递,相对而言对道德品质教育重视不够。这种教育模式导致知识教学和思想教育各行其是,二者的割裂使大学生认为思想教育就是纯粹的说教,感到枯燥无聊甚至反感,难以实现科学观和道德观的统一。事实上专业科学知识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素养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这些素材在教学过程中被忽视甚至抛开,造成了综合素质培养资源的极大浪费。一、高校教育的目的我国教育学家蔡元培认为,大学教育的目的是育人而非制器。他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由此可见,蔡元培对于教育目的定位有两个基点,一是培养人的能力,二是实现人的人格。只有能力和人格二者兼备的人才是“完全之人”。就目前的教育来说,能力培养是是技能教育,人格培养则是指道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德教育,“德育实为完全人格之本”。因此,蔡元培便明确提出实行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所谓“五育并举”的办学方针。在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理念上,蔡元培的大学观仍然得到广泛认可,但令人遗憾的是,尽管教育界熟知其理论,而在实际教学中仍然无法达到能力与人格的共同培养的理想结果,还在科学知识的飞速传播中摸索切实可靠的方案。曾连续20年担任哈佛大学校长的德雷克·博克在他所著的《回归大学之道》一书提出,大学的目标应当包括:运用母语准确而优雅地进行书面和口头表达的能力,运用逻辑和数理推理方法进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适应多元文化环境的素,全球化素养,培养学生广泛的学术兴趣(避免过分专业化带来的视野狭隘的倾向,也是大学的重要职责),以及就业能力的培养。事实上,我国的高等教育更应该需要思考:我们大学教育的目标究竟是什么?如何评价高等教育的实际成效,特别是大学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提高大学教育的成效,我们该如何继承与发扬我国几千年教育传统的优势,如何对国外经验兼收并蓄,取长补短?我国教育模式中还有哪些师生的潜力可以挖掘?二、我国高校理工科专业思想道德教育创新教学的必要性我国教学体系在课程安排上对德育教育的重视堪称世界之最,而成效果却远达不到课程设置的目标,尤其是理工科专业的大学生,科学理论知识及科研技能突出,人文素养却严重匮乏。从理论体系上看,我国高校的德育教育有着明确的目的和完整的教育体系。1995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印发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中,对大学德育的目标有明确地表述。我国的德育教育有着较为完整的、明确的内容体系,体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核心,以思想品德教育为主旨,并包含爱国主义教育,世界观及价值观教育,法制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等;教育方式主要是老师讲述,通过讲述来让学生明白道德观的意义和人格的内涵;评价方法则以卷面考试的成绩为核心尺度,根据成绩对学生进行道德评价。但是,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从实施的效果来看,我国高等学校教育中实际上出现了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