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参照群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实现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础。参照群体对大学生群体学习生活的影响作用是巨大的,本文从参照群体的概念入手,分析大学生参照群体的类型和基本功能,着重阐明大学生参照群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最后对大学生参照群体的选择做了探讨。【关键词】参照群体大学生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思想政治教育一、引言“参照群体”的概念最早来源于社会心理学领域,是指个人在实现其社会行为时,将某一或某些群体的规范、定向和目标作为他个人的行为动机。参照群体可以说是个人用来作为评价自身、别人或社会事件的标准的社会共同体。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把握学生的心理状况,找准切入点,树立榜样模范群体,有效的带动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是十分必要的。每一个学生心目中都有数量不等的参照群体,并自觉拿自己的言行举止与参照群体的各项标准进行对照,如果发现自己的行为与参照群体的标准不相符,便会自行调节、改正,使自己的行为更加向参照群体靠拢,这是一种自我心理暗示的效果。参照群体成了群体成员不可缺少的心理依托,会成为价值观树立的一项重要的支撑因素。二、大学生参照群体的类型和功能每一位大学生心目中都有自己的“参照群体”,学校教育者如果能及时正确的发现个体的参照群体,就会更容易掌握个体和群体行为思想变化的根源。参照群体按照制度的正规化程度可以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一)大学生参照群体的类型。正式群体在管理心理学中,是指由组织正式规定而构成的群体。这种群体,成员有固定的编制,职责分工明确,权利和义务十分明显,为了组织目标的实现,有统一的规章制度和组织纪律。在大学生的校园环境中,正式群体是指在校行政、辅导员或社会团体的领导下,按一定章程组织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起来的学生群体。它通常包括:班学生群体、班共青团、班党支部、学校社团等,是国家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体现,负责组织开展全班性和全校性的活动。非正式群体是人们在活动中自发形成的,未经任何权力机构承认或批准而形成的群体。非正式群体的存在是基于人们社会交往的需要。在正式群体中,由于人们社会交往的特殊需要,依照个人好恶感,心理相容与不相容等情感性关系,就会出现非正式群体。这种群体没有定员编制,没有固定的条文规范,因而,往往不具有固定的形式。例如学校中存在的一些“小集团”、“小圈子”都属于非正式群体。(二)参照群体的基本功能。大学生生活在一个集体意识性强的群体中,群体的行为规范影响着群体成员,对于正在成长中的青年大学生人格和思想意识的形成,参照群体有潜移默化的功能。参照群体通常具有示范和比较两大功能。示范功能是建立一定的行为标准并使个体遵从这些标准,达到示范的目的。比如:高年级学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经验教训作为低年级学生学习生活的参考和借鉴,引导低年级学生规划大学生活,低年级的学生在这些反面所受的影响对行为意识具有示范作用。比较功能是个体把参照群体作为评价自己或他人的比较标准和出发点。比如:学生们在学习上争先评优,互相比较自身存在的优点和不足,进而加以改正和完善;还有一些攀比心理强的学生受家庭环境优越的学生影响,对于如何穿着打扮、到哪些地方购物等方面形成某些消费观念和态度。这种群体成员的思想言行会带动其他群体成员产生相同的行为,发挥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三、大学生参照群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参照群体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对大学生有着较强的引导力、凝聚力和吸引力,直接影响着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和行为方式。同时,参照群体中的非正式群体对青年学生的影响是复杂多样的,既有正面的积极作用,又有负面的消极作用。在对大学生作思想政治工作时,要充分考虑影响大学生的各种因素,找出大学生心中的主要参照群体,发挥其积极影响,规避其消极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