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络文化冲击下用传统文化进行大学生德育工作[摘要]大学生德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地位高,受重视,但由于内容死板、无法量化考核等原因逐渐在学生心目中被边缘化,在网络文化的冲击下更是面临一系列困境。网络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和高校德育工作都带来了冲击,但同时也为德育工作者提供了更为宽广的思路,如挖掘网络文化中的传统文化因子的深层根源,在此基础上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来进行德育工作。[关键词]网络文化传统文化大学生德育[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20)11-0066-03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伦理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对人才培养而言至关重要。在国外,德育以公民教育的形式出现,隐含在公共设施、大众舆论、校园教育中,传播主流政治文化,增强民族精神。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德育传统的国家,长期以来,“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的“德育为先”思想占据着古代教育思想的主流。目前,我国高校德育分为理论教育和行为教育,前者由教学部门负责,后者由学工部门负责,以期理论与实践双管齐下,做好人才培养。一、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困境高校德育工作因其本身的内部矛盾而越来越陷入困境,在网络文化冲击下,更是雪上加霜。德育的理论课程属于人文课程,其精髓在于体悟和思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受到启发,在长期熏陶下逐步接受既定内容。但是,这种理想化的教学效果很难实现,一是效果无法审定,二是无法量化考核教师的工作及学生的接受度。这属于人文学科和科学化的考评制度之间的矛盾。德育理论课程的另一内部矛盾是,日益多元化的价值观和德育目标之间的矛盾。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德育工作,归根到底,都是传播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区别只是形式的不同。然而,全球化带来的价值观多元化给德育工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尤其在我国,新与旧、中与西之间的冲突比五四时期还要复杂,大学生处于价值观日趋定型的时期,面对海量的信息与多元的价值观,迷茫是不可避免的。就连一些教师自身也没有坚定的德育信念。教学考核的不客观、课程教学的枯燥以及价值观的混乱,导致德育理论课日益被边缘化,再加上德育理论教育和行为教育分属两个不同的部门管理,存在脱节现象,德育工作形成了恶性循环。在网络文化泛滥的今天,高校德育工作更是困难重重。网络文化是虚拟的,但它给现实社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思维方式、交往方式都有了巨大变化,个性愈来愈被彰显。个体可以在网络中感受多元化的体验,如在网游中体验成功等。这种个性化使集体主义逐渐被消解,传统的班级、家族、地域等依附性关系被减弱。矛盾的是,一方面是个性的彰显,另一方面人们在网络中又容易盲目跟风,陷入另一种“集体主义”,被流行所“绑架”。由于处于虚拟社会,匿名化的体验使个体可以在网络中尽情释放自己,伦理道德也受到冲击。在德育方面,网络的冲击是明显的。首先,传统德育课堂的教师权威旁落。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巨大的信息资源库,教师、课堂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这就消除了传统师生关系中的等级性和教师中心理念。学生置疑教师的权威,对教学内容产生怀疑。其次,网络的内容多元化带来价值多元化,德育理论课程的价值一元化取向不能使学生信服。同时,拜金主义、虚无主义、娱乐至死、信任危机等负面观念对青年人思想的侵蚀相当严重。这给德育实践,即行为教育也带来困难。校园文化活动正在与网络争夺青年人。再次,匿名使得大学生在网络中的言论相当开放,线上线下似乎是两个人。有的大学生甚至在现实生活中也延续在网络上的言论或行为。当然,网络文化的发展是社会大趋势,是高校德育工作不可忽视的大环境,是大学生形成价值观不可忽视的文化基础之一。网络文化的信息共享、内容多元、传播快捷,都为大学生提供了自由、平等的信息源和交流场所。在大学阶段,大学生的价值观还没有完全成型,因此网络文化中蕴含的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