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校园文化的心理育成刍议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恶化、资源短缺的矛盾凸显,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了全人类社会的共识。有学者指出,人类社会经历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等一定程度上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文明时期,必需转向以注重生态为中心的绿色文明发展阶段[1]。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上,我国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高度,可以说,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期我国社会发展中“可持续”、“和谐”、“以人为本”等理念的具体彰显。对于学校而言,作为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是文化继承与传播的最有效平台,引领着社会文化意识的整体走向,而校园文化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有重要意义。每一历史时期都会赋予校园文化不同的时代主题,在当前社会发展大趋势背景下,生态校园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是这个时代的诉求之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价值[2]。因此,要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长远目标,从校园文化角度来诠释生态文明并以之作为实施载体,不失为一种有效途径。据此,本文尝试从心理育成性角度,探讨如何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和主观需求,来构建科学的生态校园文化体系并合理实施。一、生态校园文化心理育成性的意义生态校园文化体系的构建,需要学校的育人理念和生态文明的发展目标相契合,更需要从学生个体的成长成才方面来考虑。如何和怎样构建生态校园文化,使青年学生从心理上更容易接受,我们可以从生态校园文化的心理育成性进行探讨。心理育成是指根据学生个体的心理成长特点,通过完善其心理品质,达到培育人才的目的,而心理育成性是指学生的心理成长的提前可能性。从某种程度上说,心理育成性程度的高低影响着生态校园文化氛围的潜在教育效果。所以,生态校园文化心理育成性的构建在建设生态校园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青年学生这个群体具有较突出的认知能力,首先,他们的智力水平发展处于一生中的最高水平,思维能力也具有明显的创造性和独立性。其次,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青年学生的情绪和情感的特征丰富、复杂、不稳定,他们对身边的新鲜事物充满兴趣,同时也容易受到一些新观点的影响,由于情绪和情感的可变性,他们也有可能会做出盲目偏激和极端狂热的行为。再次,青年学生的意志力较强,他们一般能够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行为目的,而且能够较好地进行自我激励和自我监督,为了实现自己确定的目标会进行不懈的努力,这种优秀的意志力确保了他们做事情的坚持性。通过了解青年学生具有的心理特点,我们认为生态校园文化具备良好的心理育成性可能。青年学生具有较高的认知水平,能使他们对生态文明的概念、发展历程、时代特点有较深刻的认识。青年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能促进他们对生态校园文化的认可和接纳。青年学生稳定的意志力,有助于他们在生态文明具体建设实践中实现知行的良好统一。生态校园文化是近年来新提出的一种文化组织形式,这为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营造了良好的空间。通过以上的分析表明,从青年学生心理发展的角度来探索生态校园文化的育成已具备很好的前提。二、生态校园文化的心理育成途径在生态校园文化良好心理育成性的基础上,我们围绕当代青年学生认知、情感、意志循序渐进、有条不紊地开展生态校园文化建设,促进青年学生生态人格的形成,并最终促进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1.懂生态——增强学生的生态认知生态校园文化的心理育成,尤其要重视青年学生的生态认知问题。曾有专家指出,每个人有自己的生态认知系统,即对自身以外周围世界的自然和生态现象的感知和认识,这一认知系统支配着人类与自然的关系[3]。在漫长的历史中,由于持有不恰当的或盲目自大的生态认知,我们人类成为了“生物圈中第一个能够摧毁生物圈的物种”[4],对整个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力。在一些学者眼中,许多生态问题源于我们的生态认知危机,我们一方面强调生态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却普遍缺乏系统的生态知识,出现了理念与现实的沟壑。对于当代青年学生而言,这一问题更加明显,许多学生连当前一些基本的生态常识,诸如全球变暖与海平面上升、温室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