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三年级(上册)教学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和周长计算,本单元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因为是学生第一次学习有关面积的知识,所以教学内容还包括面积的意义和常用的计量单位。《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以下的内容目标,一是结合实例认识面积,使学生建立初步的面积概念;二是体会并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并且能够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三是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估计给定简单图形面积。可见,面积的意义、面积的计量单位、面积计算公式是本单元的三大教学内容,对面积意义的教学要重体验领悟,对面积单位的教学要重实际应用,对面积公式的教学要重探索过程。本节课教学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后面正方形面积的教学,以至关系到整个小学阶段平面图形面积的教学。如: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面积等。这些平面图形面积的求法都是在计算长方形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推导的。所以,这节课又是小学阶段平面图形知识的重点。单元教学内容分五部分编排,第74~77页教学面积的意义,第78~81页教学面积单位,第82~84页教学面积计算公式,第85~86页教学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第87~91页单元练习和实践活动。共编写了六道例题、五次“试一试”(“想一想”)、四次“想想做做”、一个练习和一次实践活动。另外还有三道思考题和两篇“你知道吗”。二、教学目标(1)、认知技能:①、结合具体实例,知道什么是面积,学会直观判断两个差别大的图形的面积的大小。②、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并能应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进行计算,能估计给定简单图形面积③、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④、体会并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并且能够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2)、数学思考渗透“实验——猜想——验证”的数学学习方法,为今后学习其它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3)、问题解决①、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②、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4)、情感态度:①、让学生动手实验操作、大胆猜想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②、通过比较正方形和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异同,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观念。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教材的要求,确定单元教学重点是使学生经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会应用公式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教学难点是让学生学会自行探索,概括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并理解长方形所含的平方厘米数正好等于长方形所含的厘米数与宽所含的厘米数的乘积。四、课时安排:5课时五、教学建议1、初步建立面积概念。(第74~77页)物体表面的大小是物体表面的面积,平面图形的大小是平面图形的面积。这里的“大小”不是有的大、有的小“相差”的意思,而是每个面各有确定的大小的意思。第74页例题教学面积的意义。结合教室里的实例,按照“物体有面——每个面都有大小——面的大小是面积”这样的线索引导学生逐步体会面积的意义,分三个层次展开面积意义的教学。(1)第一层次安排了四个学习活动。“看”——看黑板表面、课本封面,体会物体有面。“比”——比黑板表面与课本封面哪一个比较大、哪一个比较小,体会各个物体的面都有确定的大小。“听”——听懂“黑板表面的大小是黑板面的面积,它比课本封面的面积大”这句话的意思,首次感知面积的含义。“想”——想“什么是课本封面的面积”,再次体会面积的含义。这个层次的教学要注意两点:第一,不能仅仅比出黑板表面比课本封面大、课本封面比黑板表面小,更要让学生体会到“各个面都有确定的大小”。可以让学生指一指哪里是黑板的表面、哪里是课本的封面,感知物体的“面”。让学生用手势表示黑板面有多大、课本封面有多大,感知物体的面有确定的大小。第二,在学生知道什么是黑板表面的面积后,让他们说一说什么是课本封面的面积,以及为什么说黑板表面的面积比课本封面的面积大。(2)第二层次的学习活动是“摸”和“比”,即分别摸课桌面和椅子面,比这两个面的面积谁大、谁小。这个层次通过扩大概念外延,进一步体会面积的意义。让学生摸课桌面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