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学校中学生德育工作之理想信念教育探析【摘要】物欲横流的时代,过去纯正的理想信念遭受到了巨大的冲击,理想信念教育是中学生教育的关键一环,开展该项德育工作应立足于实际,尤其是当面对不同区域的学生群体,更应该把一些差异化的复杂因素考虑在内,注入德育的“精气神”,焕发出乡村教育内含的土气息和泥滋味,才能真正发挥理想信念的动力作用。【关键词】乡村德育症结信念之花城乡差异化接地气【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05-039-01学校的德育工作涵盖了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与智育、体育、美育一道构成我国教育的整体。其中,德育是第一位的,它对学校工作的开展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具有鲜明的导向、动力作用,是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离开了德育,素质教育就无从谈起,没有德育,学生所接受的教育无异于失去了灵魂。“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把德育摆在首要位置。然而,德育工作应如何立足于实际,尤其是当面对不同区域的学生群体,开展德育教育时,无疑需要把一些差异化的复杂因素考虑在内。本文中,笔者将从自身多年执教乡村学校的教学和工作经验出发,对乡村学校中学生德育工作之理想信念教育进行探析。一、正视城乡德育工作的差异性当前,我国的教育对德育工作予以了高度的重视,做了大量充足和细致的工作,积攒了较为丰富的先进经验。但是这些经验中应用于城市学校的学生能够发挥良好的效果,而迁移到乡村学校就好像失去了土壤,“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所蕴含的就是这个道理,在学校德育工作一定要正视城乡“土壤”差异性,继而从根本上认识到德育教育工作间的差异性:一是学生群体素养差异;二是学生面临的生活接触面差异。总体而言,乡村基础教育较之城市教育是先天条件不足的,诸如相对闭塞的生存环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境、老态传统的生活方式、一些落后的封建风俗理念,无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乡村学生,对于受教育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以至于形成了一些教育上的陋习。特别体现在思想观念层面上,家庭教育中原生家庭人生观念上的滞后,以及一些亟待清理的糟粕还在持续的影响。第一,理想不明晰,模模糊糊,尤其体现在中学生在学习上不知为何而学,普遍缺乏理想动力。第二,道德观尚未塑造形成,尤其是理想信念方面的树立,现状令人堪忧。笔者曾对自己所在的单位开展过中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问卷调查,围绕了理想信念一项精心设计了七道问题,从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三个年级分级调查,收集样本,共607份。经过分析,调查数据表明,将近七成的学生理想信念缺失,总体表现为理想信念可有可无,金钱第一,或者是被动的接受教育,听从父母的话,或者认为教育是同龄人在做的事,随大流等等。由于理想信念教育的淡化,加上受悲观主义和“佛系”思想的盛行,原本朝气蓬勃的青少年往往缺乏正能量,缺少对正确的人生大目标的执着追求,失去信心,往往朝着抵抗力最低的路径走;有的产生享乐主义、金钱至上的思想,发财、出名变成他们人生最直接的追求。当今互联网通讯的发达,一些视频直播既能盈利也能出名,吸引了众多中学生的目光,据一些机构作的调查显示,将近六成的中学生将“网红”作为第一理想的职业。年纪轻轻,幻想着名利双收,抱着好高骛远的心理,因此,他們在学习、生活中一遇到挫折,就萎靡不振,觉得灰心无望,百无聊赖。二、灌溉理想信念之花,注入德育“精气神”xxx主席指出: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理想信念是一座灯塔,只有点亮了中学生的理想的这座灯塔,才能使他们有一个光明的前途和未来。然而,杜威说过:“道德教育不能只靠传授道德知识,主要应间接、直接地通过学校社会生活来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不能一味灌输,更重要的在于熏陶,润物细无声。教师教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观。如此,理想信念之花才能绽放。其次,榜样就是学生模仿和学习的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