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德育概念谈学校德育困境摘要:德育是社会主义全面发展教育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可缺少的方面,是培养全面发展新人的重要途径。德育困境是当下德育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我国目前德育教育也处于不断改革和探索之中,我们既要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经验,又要能够符合中国当代教育实际,切实可行,符合并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德育教育。关键词:德育缘起特点困境一、德育概念的缘起德育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中国古代虽存在德育的事实,但却无德育概念,更未使用“德育”这个名词,往往用“教”、“学”、“德”、“道”等词语代替,我国的提法最早源自孔子。孔子在其《礼记》中《大学》开宗明义便说:“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著名论述。清楚地表明了儒家对道德教育作用的看法:通过格物、致知做到诚意、正心,即树立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做到不为各种私心邪念所动摇,从而达到修身的目的,即形成完善的人格。而孔子在当时确定了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等六门课程。“礼”用于维护各种人伦和道德规范;”乐“是通过音乐、舞蹈、诗歌等艺术手段使学生从情感上接受道德的熏陶,所以礼乐互为表里,共同完成德育任务;由六艺可见,孔子的教学内容已包括道德教育、科学文化教育和技能训练三部分。但这三部分内容并非等量齐观的,从“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个关于仁的重要定义来看,孔子显然是把“学会做人”即德育放在基础或首要的地位来强调的。由于”乐“教相当于现代的美育,军事技能相当于现代军事体育,科学文化知识就是智育,因此我们可以说,孔子在2500年前已明确提出了教学内容应包括德、智、体、美四个方面,并且应以德育为基础,把德育放在首位,这种教育思想至今仍有重要的现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实指导意义。在西方,古希腊也很重视德育。苏格拉底认为美德是可以通过教育培养的。亚里士多德认为,培养美德必须实践,并通过理性的教育,形成道德习惯。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J.-J.卢梭的德育思想具有强烈的反宗教倾向。他尊重儿童的天性,强调自然发展的法则。19世纪德国教育家J.F.赫尔巴特认为,知识和行为之间,道德和理智之间不应分裂开来。20世纪初,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J.杜威主张通过学校的“典型的社会生活”培养“有利于社会秩序”的道德习惯。,但是,西方康德时代以前虽存在德育的事实,却没有“德育”这个名词。18世纪70、80年代,康德把遵从道德法则,培养自由人的教育称为“道德教育”(或“实践教育”),这是近代以来西方世界出现最早的“德育”一词;与康德同时代的裴斯泰洛齐也使用过“德育(道德教育)”一词;1860年英国学者斯宾塞在其《教育论》一书中,把教育明确划分为“智育”、“德育”、“体育”,从此,“德育”逐渐成为教育世界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和常用术语;18世纪的卢梭、19世纪的赫尔巴特、20世纪的杜威等都先后提出他们的德育思想,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德育流派,如卢梭的“自然教育论”、赫尔巴特的“主智说”、杜威的“主行说”等。20世纪80年代以来,基于现实社会所存在的各种弊病及当代社会对人精神品质的要求,西方各国更加强调德育,关心“德育投资”,往往把德育的改善与加强列入教育改革的基本方案,如美、日、英、德等国。不过,西方“德育”概念外延很小,限指道德教育;前苏联的教育也是把德育理解为道德教育。“德育”一词于20世纪初传人我国,最早出现在1904年,王国维在《叔本华之哲学及其教育学说》一文中,提及“知育”、“美育”、“德育”三词;1906年,王国维在《世界教育》第56期上发表《论教育宗旨》一文,明确提出“智育、德育、美育和体育”四育,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完全之人物”,“德育”概念在中国传播开来。1912年,蔡元培在《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一文中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