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教学管理对学生思想道德行为的引导[摘要]目前,教学管理对学生思想道德行为的引导存在不少问题。高校必须从加强教学管理队伍思想教育、加强教师思想教育、引入和创新德育学分制、完善本科导师制、加强载体引导等方面着手,提高教学管理对学生思想道德行为引导的实效性。[关键词]教学管理思想道德行为高校[作者简介]张俊杰(1982-),男,广东佛山人,梧州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学管理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广西梧州543002)[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广西高等学校立项科研项目“教学管理与大学生思想道德行为引导研究”(项目编号:202020LX388)的阶段性成果、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TQM理论下提高广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质量研究”(项目编号:2020C084)的研究成果。[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20)05-0067-02目前,高校教学管理对学生思想道德行为的引导存在不少问题。如:教学队伍“育人”意识淡薄、课程教学缺少必要的行为引导、管理制度缺乏教育引导等。为达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0—2020年)》中对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求,高校必须提高教学管理对学生思想道德行为引导的实效性。一、加强思想教育(一)加强教学管理队伍思想教育教学管理队伍指学校分管教学的领导、教务处教师等专职教学管理人员、院(系、部)分管教学工作的院长(主任)、教学秘书等。教学管理队伍经常与学生接触,对学生思想道德行为的引导具有优势。加强教学管理队伍思想教育,能加深其对自身工作岗位的认识,明白自己既是管理者,又是教育者,能使其充分发挥对学生思想道德行为的引导作用。(二)加强教师思想教育教师作为学校教学主体,其言行对学生思想道德行为产生直接影响。教师不仅仅做知识的“搬运工”,而且还肩负培养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责任。教师品德的高尚、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治学的严谨,对学生思想道德行为引导具有“隐性教育”的作用。正如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一个优秀大学教师的教育魅力,首先缘于他做人楷模,如果教师本身素养不高,就很难在学生心目中播下师表的种子。”①因此,必须加强教师思想教育,防止其只“教书”不“育人”。二、加强制度引导教学管理制度是为规范各种教学活动和行为、净化教学环境、规范教学秩序、确保教学目标顺利完成而专门制定的。制度的建立为教学管理提供依据,能使学生自律,对学生思想道德行为有很好的规范作用。(一)引入和创新德育学分制德育学分制是全新的管理制度,用学分衡量学生在校的道德状况。与专业学分制相似,德育学分制将学生思想道德行为各方面的表现纳入评价之中,学生必须获得相应德育学分才能升往更高的年级。1.德育学分制的教育优势。首先,可以避免传统评价的片面性。传统评价多以教师的评语为主,对学生优缺点的点评具有片面性。德育学分制用学分对学生思想道德行为进行定性评分,不再依靠“评语鉴定者”的喜好评价学生。其次,评价更具体。传统评价中极好和极差的学生不多,大部分学生都处于中间水平,中间水平这一概念较模糊,评价不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每个中间水平的学生其评价内容基本一致,学生不知从何改变。德育学分制通过德育指标来衡量学生行为,并且参照指标得出测评分数。通过分数对比,学生可以了解差距和改进方向,从而易于改善自身思想道德行为。2.创新德育学分制。我国部分学校已引入德育学分制来引导学生思想道德行为。例如:湛江师院德育学分指标包括思想道德素质、志愿服务能力、科研创新能力、身心健康素质、文化艺术素质、社会工作能力、出勤情况等,正向行为则加分,负向行为则减分。既然德育学分制能约束并引导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因此,应着力研究并创新德育学分制,使德育与智育两者的学分相联系,德育课程与专业课程相联系,形成一面学科间相互交织的网。例如:学生考英语作弊,学生除课程重修,相对应德育学分被扣除外,其在一年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