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生心田心理健康教育,是指以促进学生成长和潜能开发为目标,挖掘学生行为下面深藏的合理需要,系统思考影响心理行为的各种变量,在充分尊重学生的氛围中创造条件,让学生负责任地自己选择具有建设性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从而健康成长的教育活动。以人文精神取向、以助人成长为宗旨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作为一种教育理念、一种教育途径、一种教育技术,同时也作为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有生力量之一,正在走人我们的学校、家庭和社会。作为一种理念,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前提假设是:每个人都有积极成长的潜能,相信只要给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成长的人际环境,人成长的内在推动力量——不断发展的需要在其中得到必要的关注——人的成长潜能就能被激发出来。教育者要做的不应该是压制、强迫,而是引导、协助。透过学生的表面行为,去挖掘他们内在的合理需要,看看他们所选择的满足需要的方式是否真正有效、是否合理。满足需要的方式也可以转化成派生的需要。教育者要创设情境满足他们基本的、合理的需要,引导和协助他们转变派生的不合理需要和不良行为。几年前,《中国教育报》报道了北京市一位小学特级教师以爱心帮助学生转变的动人事迹。故事是这样发生的:一段时间以来,这位教师的自行车轮胎老是被别人放气,使她天天不能按时回家照顾老人和孩子。经过周密的“布线”调查,“作案人”终于被“抓”住了,竟然是一个怯生生的小女孩。这位教师并没有因为自己的“正常生活受到干扰”而将这个小学一年级新生送上“道德法庭”。她坚信孩子“作案”行动背后另有原因。一场亲切的对话之后,教师了解到:孩子来自一个“破碎”的家庭,父爱母爱的缺乏使她敏感、内向。入学前报名时,孩子在这位老师的热情接待中找回了母爱的感受,但却未能如愿分到这位老师所教的班级中。孩子想向她表明自己的心迹,却又几度迟疑,眼睁睁看着自己崇敬的老师蹬车匆匆而去。她恨车,她强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烈希望能留住老师。一次次放气后,看着老师着急的样子,她更鼓不起勇气述说,但又没有别的办法。强烈的动机与挫折感使她不自觉地陷人固执行为的心理陷阱。这位教师以充分的理解对待孩子,满足了孩子转入她班的正当愿望。在这位教师的悉心引导下,孩子从不健康的心理行为中突围出来,成了班上最优秀的学生之一。这位小学特级教师的事迹给我们启发至深:她之所以能将一个不小心就会成为“问题儿童”的孩子的成长潜能引导出来,使她成为优秀学生,关键在于这位教师具有深刻的洞察能力。她排除了表面行为的“迷雾”,以爱心为“探照灯”,挖掘出了孩子过失行为下面对母爱的渴求,并系统思考了孩子选择不当行为方式与不正常家庭人际交往状况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她没有简单地只求“症状解”,而是在满足孩子正当需要(母爱、接纳、尊重)的前提下,让孩子在信任的班级气氛中,学会了正确的沟通方式和待人接物方法。让过错学生不知不觉中放弃了“放气”这类危害他人的行为方式。在教师所提供的理解气氛中,通过具有安全感(不被责备)的交谈,学会在不良家庭气氛中从未有机会学习过的有效自我表达。继而,在教师的帮助下,过错学生在融洽的班级气氛中将学来的交往态度和有效自我表达方式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去,获得了成功。成功的体验增强了该生的自信和信念,使她的潜能被开发出来,成长为受大家尊重的优秀学生。试想,如果教师或学校简单地根据“破坏”行为本身给了这位过错学生处分,这位学生将失去的可能就不仅仅是自觉学习新行为方式的宽松环境,更可怕的,可能还是她幼小心灵中惟一能寄托母爱的偶像被彻底打碎。她潜能的火花会在有意无意中被掐灭,一个潜在的好学生就会变成“问题儿童”。在解决上述过错学生问题的过程中,这位特级教师通过交谈了解学生家庭的状况,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首先准确地诊断了问题。在解决问题的时候,系统地考虑了师生关系、班级人际气氛及家庭关系各个方面,以师生关系为支点,以需要为着力点,以改善整个人际环境为支持,以新的人际情境为新行为的演练场。教育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